<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6-07 08:15 原文鏈接: 四問北京污水治理:跟不上人口增長亟待重新規劃

      天氣越來越炎熱,北京部分污染河流臭味越來越濃,沿岸居民的治理呼聲越來越高漲。

      污水處理能力有限、資源性缺水、人口膨脹帶來壓力、愛水意識有待提高……

      針對北京河流水質污染的原因,民間環保組織、專家,提出污染治理的措施建議。北京市水務局也在改善河流水質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規劃。

      【問計1 人均水資源】

      現狀 人均量為缺水線的1/10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樂水行”志愿者張祥發現,北京城區河流幾乎都喪失自然地表徑流,變成排污排水河道。

      長期從事水資源、節水和生態環境研究的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也提出,河流下游水缺乏新鮮水補充,加之污染物排放,導致下游水污染嚴重。在他看來,北京資源性缺水,是北京河流污染的首要原因。

      今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最新數據顯示,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從多年前的不足300立方米,降至近幾年的100立方米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建議】

      姜文來認為,解決北京市水污染的根本舉措是增加水資源,讓水動起來,建議想方設法開拓水源。

      規劃 本地水外調水等互聯互調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表示,南水北調水源即將進京,初期將向北京輸水10億立方米,遠期為14億立方米。

      北京日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務改革發展的意見》表明,面對水資源極端緊缺的局面,將加大水源保障工程建設,形成以本地水、外調水、再生水和應急備用水源等多水源互聯互調的水源保障格局。具體措施包括將引黃工程、海水淡化和巖溶水科學利用等作為增加水資源儲備的戰略舉措等。

      【問計2 污水處理率】

      現狀 郊區污水處理率53%

      “樂水行”志愿者張祥介紹,他走過的清河、北小河等河流,附近均建有污水處理廠,但污水處理能力都已不能滿足需求,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河道。

      同時,城郊地區的一些河流沿岸的部分小區以及村莊的生活污水,由于沒有鋪設排污管道,直接流入河中。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稱,郊區污水處理率為53%,而在一些城市的邊邊角角,還有污水管道鋪設不到位。

      北京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熊建新也透露,目前有污水處理廠已超出處理極限。

      【建議】

      “樂水行”志愿者張祥建議增建污水處理廠,并加鋪排污管道。姜文來認為,需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率,加大污水收集的力度。

      規劃 增建多個污水處理廠

      戴育華表示,水務局已計劃全面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率。

      熊建新稱,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均在升級改造,提高污水的深度處理能力。“十二五”期間,北京規劃建設多個污水處理廠,目前部分已開始進行前期調研工作。今年還將新建排水管網20公里,更新改造10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線20公里。

      此外,據本報5月初報道,市水務局發布消息,將投資21.2億元,對全市中心城排水管線5年內全部實施更新改造,其中污水管道1716公里。

      【問計3人口與排污】

      現狀 水處理跑不過人增長

      清河污水處理廠,2002年建成一期工程,日處理能力20萬噸,不到一年就滿負荷。2004年,擴建二期20萬噸,又不能滿足需求,2008年前,建設了10萬噸處理能力的臨時處理設施,今年底新增15萬噸的三期工程即將竣工。

      北京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熊建新稱,目前一些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就是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帶來的后果。

      他介紹,污水處理廠建設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按原北京市總體規劃,“十一五”最后一年,人口應控制在1600多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但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北京已達1900多萬。

      【建議】

      綠家園“樂水行”領隊周晨認為,在人口壓力下,僅調整污水處理廠的規劃還不夠。一些污水處理的理念,也應該進行調整。

      規劃 污水處理規劃將調整

      熊建新了解到,北京市將于2013年,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重新編制。屆時,污水處理廠的整體規劃也將隨之進行調整。

      綠家園“樂水行”領隊周晨表示,首先應該對城市的一些高耗水的行業布局進行調整,比如洗車店、高爾夫球場,不應建設在河流岸邊。此外,河流整治美化時,不應對河道進行硬砌,這樣將減少河水與地下水的交換,減弱自凈能力,應該對河流進行生態恢復。

      【問計4 偷排與節水】

      現狀 浪費用水多 偷排查處難

      “樂水行”志愿者發現,生活中的大量用水不在少數,頻繁洗浴、洗車,甚至刷牙不關水龍頭等生活習慣,都帶來水的消耗與污染。

      志愿者們還發現,在輸送居民污水的排污管道上,存在人為挖開偷排現象。北小河污水處理廠維修工人也表示,發現過偷排現象。

      對此,戴育華表示偷排污水隱蔽性很強,查處存在一定困難。

      官方查處難的同時,環保組織舉報排污也難以奏效。周晨介紹,他們曾向有關部門舉報清河沿岸有小區排污,通惠河沿線小洗車廠排水等,但效果并不明顯。

      【建議】

      學者姜文來建議,加強管理,加大監督力度,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同時全社會應建立起保護水資源,愛護水資源,珍愛水資源意識。

      規劃 階梯水價是發展方向

      戴育華表示,環保組織若發現有偷排等污染河流現象,可及時與水務監察部門聯系,雙方合作加大查處力度。

      他稱,目前水務局正在向社會單位、家庭推廣節水器具,并將在今年建設100個節水型小區,呼吁從每一個人做起進行節水。

      針對實行階梯水價的建議,市發改委價格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階梯水價尚無具體時間表,但這是改革的方向,去年在一些小區進行了試點,大面積推廣還要征集大眾意見。

    相關文章

    水利領域院士專家齊聚武漢,共謀全國重點實驗室未來發展

    近日,水資源工程與調度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20年暨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舉行。本次會議旨在回顧實驗室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結成果,展望未來,推動實驗室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為水......

    全球水文循環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2022年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這份對全球水資源進行廣泛評估的報告指出,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全球水文循環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水文循環正在失去平衡。報告指出,2022年期間,全球......

    中企承建南亞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竣工五百萬民眾受益

    當地時間13日上午,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項目竣工典禮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舉行,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等出席了儀式。參加典禮的嘉賓對中國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改善孟加拉國生態環境、......

    兩部門:加大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力度

    中新經緯7月1日電據“中國水利”微信號1日消息,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進一步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寧夏:科技賦能,“治水”變“智水”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均水資源量是我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做好水治理文章是永恒主題。然而,從“治水”到“智水”的進程中,諸多技術瓶頸令人棘手。何以破題?唯有科技。錨定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古特雷斯: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

    當地時間3月22日,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辭中表示,“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古特雷斯表示,人類正在通過過度消費、不可持續利用及全球變暖,加速消耗水資源這一“人類命脈”。古特......

    陳亞寧: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何出現眾多“湖泊”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管好水資源,仍需加大科學研究

    近日,水利部制定發布《2022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以可用水量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與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資......

    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生態修復現場受訪者供圖7.4米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為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

    新研究稱地球水源或來自太陽

    據2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地上的水可能來自“天上”——太陽。太陽風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主要是氫離子)組成,在太陽系早期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所攜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