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1-30 14:01 原文鏈接: 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生態修復現場

      受訪者供圖

      7.4米

      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為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

      ◎本報記者 李 禾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是唐河與白洋淀交接的區域,由于上游來水減少,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自然的淀口曾被人為改成農田、旱地等,濕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通過退耕還濕、恢復自然水系形態和濕地多樣化生物生境等措施,如今的唐河入淀口濕地綠草茵茵,碧波蕩漾,淀鷗、白鷺悠游棲息,“臺田葦海、鳥類天堂”的美景正在逐步重現。

      唐河入淀口濕地的修復是整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的縮影。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淀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淀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今年上半年,白洋淀4條主要入淀河流以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生態補水

      合理調控淀泊水文水資源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360平方公里的淀區內,有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多條溝壕縱橫交錯。作為我國北方稀缺的自然濕地,白洋淀被譽為“華北之腎”,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干旱的氣候、工農業用水量的不斷增加、上游水庫的陸續修建,導致白洋淀入淀水量不斷減少。同時,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內圍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積加速,淀區水面日益縮小。

      加上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水產網箱養殖等,導致白洋淀水質不斷惡化。一位淀區附近的村民表示,污染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連鳥都不飛過來了”。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攻堅戰同步打響。白洋淀地處“九河下梢”,攻堅戰就需要從全流域“一盤棋”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治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缺乏清水補給、生態流量銳減,是白洋淀生態環境面臨的重要威脅。實施生態補水、合理調控淀泊水文水資源是修復白洋淀生態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為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特別是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學調配水資源,對入淀河流實施生態補水。其中,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河等河流基本實現常年有水入淀,使白洋淀生態得到較好恢復。

      《河北雄安新區2021年白洋淀生態補水工作方案》提出,今年計劃生態補水量約4億立方米。雄安新區還建立和實行了生態補水運行機制,根據白洋淀生態用水需求,科學調整補水時段和補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動力和水體流動性。

      系統治理

      構建可持續的濕地生態系統

      除生態補水外,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還表示,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進,實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持續推進,穩步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

      “從2018年開始實施的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生態保護項目,就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典型案例。我們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最小人工干預為原則,尊敬自然,降低破壞環境的可能性,充分結合場地現狀條件、環境、氣候等多種要素,力圖以保護與修復為出發點,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北京正和恒基濱水生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集團常務總裁閔穎說。

      在濕地與周邊村莊交界處,一條條綠堤成為生態緩沖帶,攔截來自周邊村鎮的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項目團隊根據濕地的空間地貌,重塑生態系統,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廊道,優化唐河水入淀后的水流路徑,增加水力停留時間。根據濕地的功能區劃和景觀需求,項目團隊對蘆葦等植物種群進行選擇與搭配,提高植物對水體中富營養物質的吸收等,達到水質凈化目標。

      “我們希望能將唐河入淀口區域打造成近自然、低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示范區,成為區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有機結合、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閔穎說。

      白洋淀水變清了、水面變大了,濕地生態系統和“華北之腎”功能正在逐步恢復。數據顯示,2002年白洋淀濕地保護區成立時,記錄有野生鳥類192種。近年來,通過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種類記錄增加到230種。在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觀測中,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只。為保護白洋淀水生生物多樣性,河北科學設置白洋淀禁漁期,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超1.5億尾,白洋淀多年未見的鳑鲏魚、黑魚、嘎魚等物種重新出現。

      “30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淀。”安新縣小張莊村村干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淀邊,他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也證明白洋淀水質變好了。

      控源截污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趙憲偉說,白洋淀治理還將聚焦原生村落生活污染、淀區底泥累積污染、旅游航運次生污染等問題,實施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并進行探索性實踐。

      原生村落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白洋淀污染的重要來源。據保定市原環保局統計,淀內村的氮、磷輸入量分別占流域氮、磷總輸入量的1/4和1/3。

      河北在快速推進雄安建設的同時,也加強了對雄安新區唯一水體——白洋淀的保護,提出了“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口號。而且根據河北省“確保2021年淀區水質達到Ⅳ類、力爭部分達到Ⅲ類”的要求,按照常規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出水水質并不能達到入淀要求。因此,過去白洋淀城中村的生活污水都是采取“倒排”的形式,即把污水運輸至外圍城鎮的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這樣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現“跑冒滴漏”等問題。

      如今在白洋淀城中村,村民家流出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深度脫氮設備中,處理后的水再進入小池塘等水體中,進行再度凈化……這是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和北京中持碧澤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的白洋淀城中村污水深度脫氮示范項目。雙方共同開發的珊氮技術作為深度處理單元,為氮、磷的深度去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污水經過二級生化處理,除了氮、磷指標外,其他指標都能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再通過珊氮技術,對氮、磷做強化處理,基本將水中的總氮濃度穩定控制在每升1.5毫克以下。隨后,通過下游的人工濕地和自然濕地的深度凈化,最終實現污水的超凈排放。”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孫移鹿博士說,作為目前排放標準最高的農村污水項目,經深度脫氮處理后的污水達到了入淀排放要求,對白洋淀來說,也起到了生態補水的作用。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治理白洋淀,而是治理整個流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高英華說,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治理,接下來“應當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淀內外等全流域的治理和保護”。


    相關文章

    兩部門:加大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力度

    中新經緯7月1日電據“中國水利”微信號1日消息,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進一步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寧夏:科技賦能,“治水”變“智水”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均水資源量是我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做好水治理文章是永恒主題。然而,從“治水”到“智水”的進程中,諸多技術瓶頸令人棘手。何以破題?唯有科技。錨定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古特雷斯: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

    當地時間3月22日,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辭中表示,“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古特雷斯表示,人類正在通過過度消費、不可持續利用及全球變暖,加速消耗水資源這一“人類命脈”。古特......

    陳亞寧: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何出現眾多“湖泊”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管好水資源,仍需加大科學研究

    近日,水利部制定發布《2022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以可用水量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與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資......

    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生態修復現場受訪者供圖7.4米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為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

    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濕地生態修復現場受訪者供圖7.4米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為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

    新研究稱地球水源或來自太陽

    據2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地上的水可能來自“天上”——太陽。太陽風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主要是氫離子)組成,在太陽系早期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所攜帶......

    湖庫水量季節性變化的全球與典型流域尺度遙感監測研究

    湖泊與水庫(簡稱“湖庫”)是陸地水圈的重要組成,以水量收支與陸氣水交換等方式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經濟不可或缺的水資源來源,在灌溉、維系水產、調蓄洪水等方面發揮作用。由于湖庫現有站點觀測......

    全球變暖對水資源變化有何影響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我們都知道,氣候、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它們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全球干者越干濕者越濕“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