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0-04 16:41 原文鏈接: 回顧近十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語: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是根據諾貝爾(1833-1896)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次頒發。1935年,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成為首位獲提名的華人;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于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并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由卡羅林斯卡學院頒發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截至2020年,共頒發111次,有222人獲得該獎 ,其中210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39次由一人獲得,33次由二人分享,39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9年因故停發;二對夫妻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 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James P. Allison 和 Tasuku Honjo 以表彰他們實現了“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發現癌癥療法”。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們“自噬機制”。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William C. Campbell 和 Satoshi ōmur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一種針對蛔蟲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的新療法”。

      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瘧疾療法”。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 和 Edvard I. Moser,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 和 Thomas C. Südhof,以表彰他們發現了“調節囊泡運輸的機械,這是我們細胞中的主要運輸系統”。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John B. Gurdon 爵士和 Shinya Yamanaka,以表彰他們發現“成熟細胞可以重新編程成為多能細胞”。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Bruce A. Beutler 和 Jules A. Hoffmann,以表彰他們在“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發現。

      Ralph M. Steinman,以表彰他發現“樹突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

      Robert G. Edwards,以表彰他對“促進體外受精的發展” 的貢獻。

    相關文章

    武漢專家發現腦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新方案

    中新網武漢9月2日電(楊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研究團隊設計并構建一種具有自催化功能及腦腫瘤靶向能力的納米粒子,在穿透血腦屏障、靶向腦膠質母細胞瘤方面表現出顯著能力,并在抑制腦膠......

    【NCASI2024】第32分會:檢驗醫學POCT邀請函

    會議簡介為推動我國分析科學與儀器領域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加強產學研用協作,促進分析科學基礎研究和儀器研發,提升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水平,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決定于2024年11月8-12日在成都召開“首......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一定要讀博?”張文宏巧妙解答

    近日,復旦大學“步青”高中生學術見習計劃開營儀式暨《走進醫學圣殿》課程開班儀式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明道樓一樓報告廳舉行。作為開營儀式的中心環節兼《走進醫學圣殿》課程的第一講,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

    浙大研究團隊定義細胞偶聯藥物

    近年來,將藥物和功能細胞進行偶聯成為一種新興藥物形態。日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金華研究院教授顧臻和研究員王金強等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綜述論文,將這類形態的藥物定義為細胞偶聯藥物。論文總結了細胞......

    沉痛哀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去世,享年98歲

    李政道教授(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一位杰出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于美國時間2024年8月4日在舊金山因病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

    最小納米氣泡改變超聲造影和藥物遞送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美國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團隊開發出一種超小且穩定的菱形氣泡,約50納米大小。它是一種氣體填充的蛋白質結構,可自由浮動,有望徹底改變超聲成像和藥物遞送。與目前太大而無法有效穿過生物屏障的微......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受聘深圳大學講席教授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受聘深圳大學講席教授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研討會舉行

    6月13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復旦上醫)納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以下簡稱三方共建托管)五周年之際,復旦上醫舉行以“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主題的研討會。......

    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位院士暢談新質生產力

    5月30日,為慶祝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與成果轉化中心共同策劃的《科學未來式》特別直播節目《未來可見》在“科普中國”平臺和抖音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