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
白內障會增加老年癡呆風險,曬太陽能降低癡呆風險,運動、久坐和睡眠都會影響癡呆的發生……近些年,關注阿爾茨海默病(AD)研究的人,對郁金泰這個名字并不會陌生。
但很多人見到這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以下簡稱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時,會感到驚訝。這些工作,竟然是一位“80后”青年學者完成的。要知道,他已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共同)身份在Lancet Neurology、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Aging等期刊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其中20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郁金泰
何以如此年輕,就做出了系列成果?郁金泰坦言,除了自己的努力,離不開團隊的力量。
“現代醫學研究往往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單靠個人的力量難以解決復雜而重大的問題。通過與其他領域的專家合作,我們可以互相成就,拓寬研究思路,取得更好的交叉融合創新研究成果。”郁金泰告訴《中國科學報》。
近日,郁金泰領銜,聯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類腦研究院)馮建峰、程煒團隊,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高通量AD腦脊液(CSF)蛋白質組學數據分析和建模,并發現了對AD早期診斷和預測具有重要價值的新型生物標志物。
這篇日前發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工作,是聯合團隊近年諸多進展的又一突破。
論文截圖
發現新型生物標志物,已申請專利
2020年,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上映。影片中的父親,正是一位AD患者。隨著病情的加劇,他逐漸分不清過去和現在,也遺忘了身邊的所有人和事。
遺憾的是,AD在臨床治療中至今無全解。盡管目前已有多款AD靶向精準治療藥物獲批上市,但它們只能在早期患者中發揮作用,部分延緩病程進展,且價格十分昂貴。早期診斷和干預,依然是延緩病情、減輕患者痛苦的關鍵。
AD起病隱匿,當前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癥狀、認知評估和影像學檢查,往往在癥狀很明顯時才能確診,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而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為疾病早期診斷帶來了新思路,人工智能驅動的醫學研究(AI for Medicine)應運而生。
AI for Medicine指應用AI技術解決醫療中的疾病診斷、治療、預測、個性化醫療、藥物研發等問題,其核心是通過分析海量醫療數據,發現其中的規律和模式,從而輔助醫生進行更加精準和高效的醫療決策。
早在2021年,郁金泰就開始同馮建峰、程煒合作,建立了腦健康智能科學中心(AI for Brain Health,AI4BH),并將AI應用于AD早期診斷和預測的相關研究中。
聯合團隊合影
郁金泰介紹:“我們主要聚焦臨床科學問題,負責數據收集和整理,指導團隊制定與調整研究方案,以及從臨床的角度解讀結果、撰寫論文。馮建峰和程煒團隊則專注于算法開發和模型訓練,他們利用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構建并優化了多個早期診斷預測模型。”
在這種互補的分工模式下,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到4年時間,開發出了多種AD的早期診斷和預測工具。今年2月,在發表于Nature Aging的研究中,聯合團隊基于大型人群隊列的血漿蛋白質組學數據和AI算法,發現了預測未來癡呆風險的重要血漿生物標志物,研究結果支持血漿蛋白GFAP可提前15年預測癡呆發病風險。該研究還被Nature出版社選為研究亮點和媒體發布。
半年后發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r的這項成果,則是采用高通量腦脊液蛋白質組學技術,對6361種腦脊液蛋白組學數據進行了分析和建模。研究一共納入了707名參與者,分為認知正常、輕度認知障礙和AD三組,篩選得到了AD生物學診斷和臨床診斷最重要的生物標志物,分別為YWHAG、SMOC1、TMOD2、PIGR這四個蛋白和ACHE、YWHAG、PCSK1、MMP10、IRF1這五個蛋白。
其中,YWHAG是新發現的生物標志物。“這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的,我們迅速進行了多個人群隊列的驗證,最終確認了新的生物標志物的有效性和可重復性。”郁金泰表示。
結果顯示,YWHAG在識別生物學定義的AD和臨床診斷的AD癡呆時的準確度分別高達96.9%和85.7%,聯合4個和5個蛋白的組合進一步將診斷準確性提高到98.7%和97.5%。這些結果也在獨立外部隊列及尸檢病理隊列中得到了驗證,甚至優于經典的Aβ和p-Tau生物標志物。
目前,團隊已將相關成果申請專利。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些新型生物標志物是在腦脊液中發現的,但它們在血液檢測中同樣展現出診斷潛力,血液YWHAG的研究也已經在進行中。
“我預計這項技術在臨床上實現廣泛應用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具體需要解決檢查流程標準化和規范化問題、技術的可操作性和成本問題、臨床驗證和大規模應用問題以及政策和監管問題。”郁金泰告訴《中國科學報》。
合作導師都是好友,學生們打成一片
“包括多組學、AI、腦機接口等新興技術相關研究,發展日新月異,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不爭第一,就等于落后了。”郁金泰指出,“誰能率先通過現在的技術條件取得突破性進展,誰就走在了領域前沿。”
盡管經歷了3輪修改,這項研究從確定選題到最終發表,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在郁金泰看來,這得益于他們組建起了一個長期合作的高水平、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團隊。合作之初,郁金泰團隊就和馮建峰、程煒團隊一起開組會,每周至少一次,堅持了3年多,同時針對重要項目成立專題工作組,定期推進。
聯合團隊一起開組會
事實上,很多關鍵性的突破,都源于不同團隊成員之間的頭腦風暴。
“在研究初期,我們針對數據的分析思路制定了多個版本,但每個版本在實際應用中都遇到了一些問題。”論文一作、華山醫院博士后郭鈺介紹,一位成員提出可以嘗試數據驅動的分析方法,即將多種生物標志物進行頭對頭比較。他們隨即展開了相關的文獻查閱和方法測試工作,最終確定了數據驅動分析和機器學習相結合方法的可行性。
同時,為了避免不同背景帶來的“語言”差異,聯合團隊引入了統一的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確保數據的標準化和一致性。在一次跨學科研討會上,華山醫院的同學提供了一些關于樣本特征和病程進展的數據,對蛋白質組學分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類腦研究院的同學則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套數據轉換和整合工具,將臨床數據與蛋白質組學數據進行匹配和關聯分析。
“研究員們彼此是很好的朋友,學生之間也能打成一片。”郁金泰總結,“以往的工作也證明了我們的運行機制是非常好的,聯合團隊中每個人的優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和體現。”
希望在有生之年攻克AD
郁金泰至今記得一次與AD患者家屬的談話。這位家屬是患者的女兒,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逐漸失去了對女兒的記憶。每每看著母親眼中陌生的目光,她都心如刀割,但又無能為力。郁金泰深感作為醫生和研究者的責任和使命——不僅僅是治病救人,更要幫助這些家庭重新燃起希望。他也暗自定下了一個人生目標,在有生之年攻克AD。
實際上,郁金泰是國內較早進入AD領域的學者之一。2007年,AD在國內是一個較新的研究方向,當時在青島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郁金泰,正跟隨導師、青島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譚蘭開展癲癇相關的研究。
郁金泰(二排左四)和譚蘭(二排左五)參加第九次全國癡呆與認知障礙學術會議
他關注到,歐美國家已經將AD的診療工作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我當時考慮,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均壽命延長,AD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AD的防控將來勢必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于是,郁金泰主動和譚蘭商量轉換研究領域,把AD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很早就提出了“篩選老年癡呆易感基因”的思路。
2015年,譚蘭和郁金泰帶領團隊,在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發表了關于AD可調控危險因素的研究工作。這一成果后來被BMJ出版社選為媒體發布,并被美國的《時代》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報道。
“一舉成名”的郁金泰意識到,人們對于預防AD的認知尚屬空白。隨后,他與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合作,耗時5年時間,編輯制定了全球首個AD循證預防指南,最終形成了21條預防建議。該成果后來為全球各國預防AD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政府制定公共衛生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這5年中,郁金泰離開中國,又回到中國工作,但其研究方向始終未脫離AD。而多年的一線臨床和科研經歷,也讓郁金泰開始思考醫學科研工作的終點,“我認為是指導臨床。通過科研發現推動領域的發展,并產生社會效益。”
郁金泰(右二)和病人及家屬交流
然而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能夠治療的患者也有限。因此,除了積極尋求團隊合作,郁金泰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培養。2018年底加入華山醫院后,郁金泰每周至少安排了3個半天的門診。此外,他的日程表中還包括查房、參加學術會議等事項,但他依然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培養上。
和學生相處中,郁金泰注重“親力親為”。他會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制定研究方案,隨時跟進指導他們的進展,并幫他們協調各方面的資源。“我們團隊更多的是一種扁平化管理的模式,每個同學都主導著不同的項目并直接向我匯報進展,同時根據需要參與其他項目,從而形成一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氛圍,把每個人的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
他期待,隨著越來越多人才的加入和成長,攻克AD的夢想能早日成為現實。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4-01924-6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山東大學威海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團隊日前收獲一篇Nature論文,這也是該校威海校區首次領銜在Nature發表論文。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兩位第一作者鐘洪麟、田沛佩都是教授,如此“高配”的發表陣容實屬少......
近日,浙江臨海市臺州醫院眼科接診了一名患者。這位患者表示,近一年來,自己視力不斷下降。醫生檢查發現,患者雙眼視力僅余0.1,并且已經發生白內障。這是怎么回事?筋膜槍長期按摩眼部患者視力僅余0.1患者葉......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本科選專業失誤,與向往的研究領域失之交臂;在讀研過程中又突然換了方向……漆明凈的求學生涯經歷了兩次波折。但他沒有因為這些障礙而放棄科研的夢想。從對所選專業的抵觸到逐漸喜愛,......
9月23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官網發布嚴正聲明稱,有不法分子冒用該院副院長、教授田軒的姓名及肖像、偽造身份信息實施違法活動。聲明中稱,近日,有不法分子冒用田軒的姓名及肖像,通過APP、QQ群、微......
課堂上他是總喜歡和同學們聊上“三言兩語”的良師課堂外他曾化身“Tony老師”,為同學們義務理發科研上他從事轉子動力學研究達30年主持973課題、“兩機”重大專項專題國家基金項目等對于學生來說,他是諄諄......
井中偉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官方微信號圖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井中偉已加盟浙江大學。據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9月4日發布的《星教師,歡迎您|井中偉教授加盟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介紹,井中偉,河南省汝......
9月6日,在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中,有一位將“保護和高效利用木材”作為畢生追求的81歲老人引起人們關注。近一甲子的科研生涯中,他幾次應國家之需調整研究方向,和團隊一起開創多個全......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白內障會增加老年癡呆風險,曬太陽能降低癡呆風險,運動、久坐和睡眠都會影響癡呆的發生……近些年,關注阿爾茨海默病(AD)研究的人,對郁金泰這個名字并不會陌生。但很多人見到......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白內障會增加老年癡呆風險,曬太陽能降低癡呆風險,運動、久坐和睡眠都會影響癡呆的發生……近些年,關注阿爾茨海默病(AD)研究的人,對郁金泰這個名字并不會陌生。但很多人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