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糧食種子自足率100%;大宗蔬菜種源實現了自主可控,種子自給率87%;中高端蔬菜對外依存度偏高,果樹品種自給率60%,園藝種業自給自足任重而道遠。”
近日,在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2022-2023 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旭指出,要繼續加強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進一步從保存資源中挖掘出大量優異資源并進行改良創新,將種質資源優勢轉變為可利用的親本材料優勢,選育多樣化、個性化的蔬菜、果樹新優品種。
劉旭說,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種業發展的核心“芯片”。通過對農作物優質資源的發掘以及在育種中有效利用,我國農作物育種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成立五年來,凝聚了全國園藝戰線上的重要科技力量,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創新利用、開放共享、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是我國園藝種業自立自強的中流砥柱。
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力榮介紹,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是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依托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共建單位20個,合作單位7個,在2個國家中期庫、21個國家種質圃和13個地方特色資源庫中保存有6.6萬份資源,約占國內園藝資源總量的85%,占世界保存總量的16.7%,資源保存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王力榮說,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園藝庫實物資源保存總量73970份。“國內種質資源收集、匯集情況基本穩定,普查提交入庫量增大。但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的資源量顯著減少。”
例如,第三次資源普查發現采集了云南特有果樹新資源南五味子、滇藏杜英、大果榕和林生杧;野外考察收集到了甜瓜近緣種——帽兒瓜;此外還收集到了中衛南長灘軟兒梨、斯塔干蘋果、高Vc野生闊葉獼猴桃等。
近年來,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開展了復雜農藝性狀的表型鑒定評價,對資源進行了表型、品質、抗逆、抗病蟲等農藝性狀鑒定評價,評價基本農藝性狀14262份,評價復雜農藝性狀7523份;支撐培育新品種409個,支撐發表科研論文807篇,協助建立國家、地方、行業標準87項,助力政策建議報告16篇、ZL申請189項。
“盡管我們在資源保護和種質創新方面已經有效支撐了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但們在創制自主知識產權可利用新種質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劉旭強調,要繼續做好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全面摸清資源家底,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繼續加大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和深度挖掘,“精”選鑒定材料,“準”確評判可利用性,打通種質資源與育種密切協作與有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繼續加強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加強園藝庫信息化建設工作。
劉旭說,應借鑒國家作物種質庫信息化建設模式,在園藝作物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數字種業工具開發方面做好統籌安排,逐步推動園藝種業“芯片”創新發展,力爭在2035年實現,使我國由農作物種質資源大國轉變為農作物基因資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