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史偉云教授“新型角膜供體材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據悉,此項技術歷經15年技術攻關,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基質替代人角膜基質,快速恢復患者視力。臨床2年來,已在200多家醫院使用,為1萬余名患者帶來光明。
90%以上成功率 VS 1/400獲捐率
角膜病是我國僅次于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角膜移植是唯一復明手段。從技術角度來說,眼角膜移植手術并不復雜,手術成功率可高達90%以上。目前,我國約有400萬患者等待角膜移植供體,但每年僅有1萬人捐獻眼角膜。
國內多家醫院的眼庫幾乎都是“有庫而沒有眼角膜”的“空庫”。以北京同仁醫院為例,眼庫登記的志愿者有4萬多人,90%以上是年輕人。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生命盡頭的老年人,歷來是角膜勸捐員的主要工作對象。年齡在2歲以上80歲以下,眼部沒有做過手術,沒有傳染病,在醫院去世,就能捐獻角膜。
傳統捐獻角膜需要連同眼球一并摘取,方便角膜的保存。如果單取角膜,容易污染,無法移植成活,且玻璃體、晶體等都會漏出來,影響遺容。這對中國的傳統孝道帶來了沖擊,家屬往往難以接受。實際上,在捐獻角膜時,工作人員會用儀器撐開逝者眼皮,用消毒后的剪刀把眼球周圍的組織剪斷。隨后,植入填充物,戴上假眼片,再合上眼,從外觀上看不出來,體現對逝者的尊重。
動物角膜供體+不摘眼球的新捐獻模式
史偉云教授從事眼科事業40余年,是世界上極少角膜移植手術超萬例的專家。此次獲獎技術研發全球首個新型生物角膜產品、創新國內首個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關鍵技術、發明活性羊膜保存技術、創建保留眼球僅取角膜的原位捐獻技術體系、發明生物眼結膜和角膜內皮再生技術,為角膜致盲患者帶來了復明希望。
01
全球首個新型生物角膜產品
短期內通過提高眼角膜捐獻量來彌補缺口很難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通過科研手段解決角膜供體的問題,成為解決我國眼角膜供應匱乏的快速有效路徑。全球首個新型生物角膜產品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基質替代人角膜基質,保留天然角膜基質膠原蛋白結構及透明性,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與周圍組織快速整合,快速恢復患者視力。
目前,該產品已獲得國家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臨床2年多來,已在200多家醫院使用,為1萬余名患者帶來光明。作為一項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搞科技劃時代產品,該產品改變我國角膜移植手術供體奇缺的困境。
史偉云教授表示:“眼球表面的角膜厚度只有500微米,多種致病因素會使透明的角膜出現灰白色的混濁、瘢痕,嚴重的發生角膜穿孔,阻擋光線進入眼內,導致視力模糊、減退,甚至失明。目前,利用動物角膜,尤其是豬角膜是解決人角膜供體匱乏的最佳方案。豬的基因序列和人類的基因序列高度相似,且豬的數量龐大,是最為適合替代人角膜的動物。但是,豬角膜供體移植最大的問題是術后存在異種排斥,豬角膜與人角膜厚度、曲率不一樣,即使移植成功,術后視力也不佳。如何把豬角膜中異種抗原和細胞剔除干凈的同時還能保持角膜的透明性,成為最大瓶頸。我們基于膠體滲透壓平衡的脫細胞新理論,發明脫細胞保護液,首創脈沖高靜壓技術,將脫除異種抗原的時間從3天縮短到3個小時,此舉解決了透明性和異種排斥難題。其中的脫細胞技術,是通過各種方法去除組織、器官中的細胞成分,消除抗原性,保留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含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外基質。此外,我們發明了人工前房結合飛秒激光技術,解決術后視力差的難題,而臨床應用效果達到人供體角膜水平。這種角膜是用豬角膜基質,經過脫細胞和去抗原處理后,來替代人角膜基質,可以解決臨床上30%-40%角膜可治盲患者的復明問題。”
02
國內首個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關鍵技術
即使人類角膜充足,10%-15%的終末期角膜盲患者也無法通過人的角膜移植恢復光明。如嚴重化學傷等角膜上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移植到受體后,很快就會產生免疫排斥,所以人工材料合成角膜是終末角膜盲患者復明的唯一手段。
史偉云教授團隊創新了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關鍵技術,用高分子材料和鈦合金做成了人工角膜。這種人工角膜模仿的是美國波士頓人工角膜,但團隊做了大量的改進。歐洲人的眼睛和中國人的眼睛有差異,團隊把中國人的眼睛解剖指數、顏色融入到國產人工角膜中,無論是美觀度還是術后視力恢復情況都優于進口人工角膜。該產品4項主要指標超過美國產品,獲國家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已使近1 00例盲人復明,填補國內空白,使我國終末期角膜盲不再是絕癥。
03
活性羊膜保存技術
生物羊膜是角膜修復的最佳材料,但活性保存是難題,以往大家都是取新鮮的羊膜“點對點”使用,或者用干燥后的羊膜,但這種羊膜的活性和營養也隨之降低。史教授團隊研發的新鮮羊膜長效保存液,最少可以讓羊膜“保鮮”2年,解決了角膜潰瘍修復材料問題。目前全國共有500余家醫院在使用該項技術,每年有2萬名患者獲益。
04
原位捐獻技術體系
很多人存在“眼角膜捐獻就是移植整個眼球”的印象。史偉云教授團隊早在多年前就創建角膜原位捐獻技術體系,不需要再把捐獻者的眼球摘掉后再取下眼角膜,捐獻者的遺容不再被破壞,讓更多人容易接受眼角膜捐獻。該技術使角膜捐獻量從年200枚增加到5800枚,緩解了我國角膜供體匾乏難題,創造了角膜原位捐獻的中國模式。此外,摘取后的眼角膜必須在24小時內植入患者眼中,否則容易造成眼角膜的污染和浪費。團隊還發明離體角膜活性保存液,讓摘取后的眼角膜可以保存14天,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05
生物眼結膜和角膜內皮再生技術
結膜大面積缺損和角膜內皮失代償是臨床治療的世界難題。團隊發明了生物眼結膜與角膜內皮再生技術獲國家創新醫療器械審評。
史偉云教授表示:“如今的人工角膜是沒有內皮細胞的,所以不能做全層的角膜移植。現在我們正在研發一種特殊材料,可以把人工材料內皮貼到人工角膜上,實現人工角膜應用于全程角膜移植。此外,我們還在研究一種‘水凝膠’,若角膜缺損,可以涂上去,不需要縫合即可快速修復角膜。”
6月20日,在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史偉云教授“新型角膜供體材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據悉,此項技術歷經15年技術攻關,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
6月20日,在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史偉云教授“新型角膜供體材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據悉,此項技術歷經15年技術攻關,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
6月20日,在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史偉云教授“新型角膜供體材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據悉,此項技術歷經15年技術攻關,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
近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七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鹮現身弘農澗河。紅嘴紅腳、黑背白肚的它們時而在水中駐足,時而展翅盤旋,悠然自得。在黑鹮身旁,蒼鷺、白鷺等鳥類也在此嬉戲,這些鳥兒與河流、草地共同構成......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牛磺酸缺乏是動物衰老的驅動因素。而牛磺酸補充劑可減緩蠕蟲、小鼠和猴子的衰老過程,甚至可將中年小鼠的健康壽命延長多達12%。該研究于8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近日我市醫療機構報告兩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另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兩名病例均是通過親密接觸感染。病例發現后市、區衛健疾控部門迅速開展了流調溯源、醫療救治等工作。目前兩病......
中國正在成為醫療器械創新的熱土,相應的,CRO服務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醫療器械CRO服務范圍廣泛,涵蓋器械臨床前的研發檢測、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注冊申報;上市后生產體系法規及產品迭代研發的全生命周......
除了鴨嘴獸等少數特例,哺乳動物基本放棄了卵生模式,轉而改用胎生。所謂胎生,就是體內受精之后,受精卵繼續在子宮內發育,只是不再通過蛋清和蛋黃提供營養,而是由母體胎盤提供營養,并且全部營養都來自母親。顯然......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組化學和生物分子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凝膠,這種凝膠可以填充手術切除腦腫瘤后留下的微小凹槽,并結合抗癌藥物和抗體來提高治療效果。這研究結果2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依然能克服困難繼續努力。不僅是人類,動物也能為實現目標“百折不撓”。日本一項研究發現,大鼠遇挫后短時間內大腦相關的多巴胺的釋放就會增加,從而讓其“有干勁”去克服困難。日本京都大學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