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9日報告說,一個有德國研究者參加的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完成了對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團藻的基因組測序。科研人員希望以此幫助探尋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演變的奧秘。
單細胞生物怎么能演變為多細胞生物乃至人這樣高度復雜的生物,一直是生物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由德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選擇從團藻入手,因為團藻的細胞種類十分簡單。此外,團藻還有一個單細胞近親——萊茵衣藻,后者的基因組測序已在2007年完成。
在美國《科學》雜志9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中,上述研究小組發現團藻的基因組有大約1.4億個堿基對,包含大約1.45萬個基因,比人類基因總數僅少不到一半。參與這項研究的比勒費爾德大學專家說,研究小組在比較團藻和萊茵衣藻基因組時意外發現,盡管這兩種生物的復雜程度和生命史存在很大差異,二者的基因組卻有相似的蛋白編碼潛能。與萊茵衣藻相比,專家在團藻細胞內只發現了很少該生物特有的基因。科研人員由此推斷,從單細胞生物演變為多細胞生物并非必需大幅提高基因的數目,在這種演變中,基因如何以及何時編碼合成特定的蛋白才具有決定意義。
德國專家說,在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演變的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團藻基因組測序是了解這一分子機理的重要一步。長期而言,研究簡單生物的分子機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類等復雜生物的進化史。
近日,NatureGenetics在線發表中國農業大學等團隊合作的題為“Pan-genomeanalysisrevealstheevolutionanddiversityofMalus”的研究論文,該......
天麻(GastrodiaelataBI.),蘭科天麻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作為傳統名貴中藥材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能發揮如抗驚厥、催眠、鎮靜等藥理作用,其主要藥用成分天麻素就來自干燥后的根莖。然......
喉氣管狹窄(LTS)作為臨床上棘手的上呼吸道疾病,其典型特征是細胞外基質(ECM)異常沉積導致的氣道狹窄。隨著COVID-19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氣管插管應用的增加,醫源性LTS的發生率顯著上升。盡管手術......
2022年8月,從紐約拉什的比紹平農場獲得成熟的田間種植德國硬頸蒜鱗莖(經度:?77.6374368;緯度:43.01495449999999)。用無菌手術刀無菌切除帶有花莖的大蒜植株頂部,使用帶無菌......
由于無法對蛋白實現擴增,因此在單細胞多組學的研究中,單細胞蛋白質組學是最具挑戰的研究,近年來已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除了質譜儀檢測靈敏度的提升,在前端取樣、預處理和分離方面的巨大進步是重要因素,這和微流......
過去幾年里,單細胞蛋白質組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單細胞蛋白質組學逐漸走向成熟,后續有望廣泛應用于腫瘤異質性分析、免疫學研究、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以及精準醫學等領域。然而,從技術發展成熟到實際場景應用分......
近年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scRNA-seq)在揭示復雜生物系統和探索遺傳學及臨床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僅依賴單一的轉錄組信息往往難以區分分子相似但功能差異顯著的細胞類別。因此,融合多種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首個結合單細胞轉錄組、空間轉錄組及空間代謝組的棉花纖維起始發育圖譜。利用該圖譜可以識別關鍵基因的表達模式及其與代謝途徑的關系,深入剖析纖維發......
1月12日,記者從寧波華儀寧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研制的單細胞代謝物分析質譜儀近日入選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財政廳印發的《2024年度浙江省首臺(套)裝備名單》,檔次為國際首臺(套)。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征研究組(1810組)張麗華研究員和袁輝明研究員團隊在單細胞分泌組分析新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結合非天然氨基酸代謝標記、基于點擊化學的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