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并為衛星土壤水分產品的有效驗證及未來土壤水分站點的合理布設與應用提供方法與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
衛星微波遙感,尤其是被動微波遙感,是獲取大尺度土壤水分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受衛星傳感器天線尺寸的限制,衛星微波遙感一直存在空間分辨率低的問題。地面站點觀測可以提供真實的土壤水分信息,常被用于驗證微波遙感土壤水分測量的精度。“然而,由于‘面尺度’的衛星觀測與‘點尺度’的地面觀測存在巨大的空間尺度不匹配,基于地面觀測的衛星土壤水分產品驗證的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論文通訊作者、空天院研究員曾江源介紹。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擴展三重匹配技術實現對土壤水分站點的空間代表性評估;利用空間異質性指標和空間標準偏差,在全球尺度上量化了土壤質地、地表類型、海拔和植被覆蓋度等四種地表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
同時,科研人員還分析了全球322個土壤水分站點的空間代表性與環境異質性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地表類型是影響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的主要因素。
“我們提出的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的評估框架具有普適性,不僅可用于土壤水分觀測,也可以用于地表溫度、植被參數、積雪深度等其他地表參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衛星產品的可靠性驗證與應用。”曾江源說。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