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2-23 14:39 原文鏈接: 圣誕節?苦命的科研工作者還在實驗室加班呢!

      圣誕節又到了,你是否還孤身一人在實驗室里奮斗著?在孤獨寂寥下,讓我們翻檢幾位跟圣誕節有關的科研前輩的事跡來激勵自己吧!

      以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恒的吳健雄博士

      吳健雄博士

      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而拿到1957年的物理諾貝爾獎,但以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恒的吳健雄女士則沒有獲得這一殊榮,令許多科學家惋惜不已。畢竟沒有縝密的實驗證實,推算再合理的理論也無法成立。在1956年之前,科學家已發現θ和τ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電荷完全相同,一度以為是同一種粒子,然而θ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τ衰變時產生3個π介子,奇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是負的,而偶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ê是正的,若要符合當時物理界對于宇稱守恒的共識,看起來又似乎不是同一種粒子。

      1956年6月李政道與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共同發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的論文,認為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內存在“不守恒”,θ和τ是兩種完全相同的粒子,并且說服了同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設計鈷60的實驗證明。為此,吳健雄取消了與其先生袁家騮回中國一趟的計劃,并兩地奔波,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標準局做實驗(需要用到極低溫設備)。

      圣誕夜那晚,機場因為大雪而停飛,吳健雄女士趕最后一班火車回紐約度圣誕夜,在火車站打了一通電話給李政道先生,告訴他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宇稱不守恒的參數蠻大的,代表其理論極有可能是對的。其團隊后來反復設計實驗確認每個細節及重復性,終于在1月9號凌晨舉杯慶祝,其實驗結果在1957年1月15日登于《The Physical Review》。

      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之一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

      Carol Greider

      當時他還是苦命的研究生,在老師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的研究室里想要找出一種特定的酵素,能夠在染色體尾端加上端粒,就像要復制DNA要有DNA復制酶在舊有的DNA模版上合成上新一段的DNA。那端粒到底為什么值得他圣誕節還待在實驗室呢?因為DNA復制的時候,前面都要有一段RNA引子,復制完之后會脫落,但是尾端總是會有一段沒辦法復制到。如果是這樣的話,染色體每復制一次就會越來越短,怎么有辦法可以細胞分裂這么多次?1982年的時候,布萊克本和杰克?佐斯塔克(Jack Szostak),發現染色體末端具有特殊序列的端粒(telomeres),能夠保護染色體避免被降解。卡羅爾就是要把這個研究繼續做下去,就像找到DNA了還得要再找到DNA復制酶。

      四膜蟲

      1984年圣誕節那天,他在四膜蟲細胞萃取液中第一次分析到他一直尋找的酵素活性,可以把TTGGGG這6個堿基重復地加到DNA序列后面成為端粒。(四膜蟲是他老師布萊克本發現重復性端粒序列時研究的單細胞真核生物)不過實驗要做到論文登上期刊,當然不可能就只有在圣誕節收到圣誕老公公送的圣誕禮物,尖叫一下表示興奮這么簡單。其論文在1985年12月登上《細胞》期刊。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倫琴

      倫琴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在1901年頒給了發現X光的德國科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ntgen)。他在1895年11月8號的晚上,待在他的實驗室里研究當紅的陰極射線管。陰極射線是由電子流構成的,而電子流是放在一個幾乎是真空的玻璃館兩端的電極,由高電壓產生的。倫琴使用的是改良版的,末端加上鋁窗,還整個用黑紙包起來,中間也隔了紙屏避免陰極射線逸出。實驗中,倫琴突然眼角抽動,發現房間中涂有鉑氰酸鋇BaPt(CN)4的紙屏正在發出熒光,而那距離絕對不是電子流可以飛奔而去能量還夠強可以打出熒光的距離。他在黑暗中封住整個儀器,確定光線不會露出來。他猜測這是個新的隱形的射線,姑且稱之為「X光」(X在西文中常作為未知代號),接下來幾個禮拜全窩在實驗室里,試了不同的陰極射線管、不同材質擋在中間,確認是某種看不到的射線使版子發出熒光。于是他用他的圣誕假期,拼命寫了十頁的論文,在12月28日在維爾茨堡物理-醫學學會(Würzburg Physical-Medical Society)期刊上,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射線。(所以顯然期刊編輯也沒有去度假!)

      看完這里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他的實驗室里好死不死有一塊,涂有會發熒光的鉑氰酸鋇的紙屏?有此一說,他本來就要拿那塊能發熒光的紙屏,靠近測試陰極射線,結果還沒拿近測試,就發現隔著遠距離就有熒光了。也有人說他當時就已經在找有沒有可能有其他射線。

      附帶一提,1968年時阿波羅八號上的航天員,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月球軌道上度過圣誕夜的人類,并且同步對全球轉播。(不算嫦娥的話;不過,那時候的嫦娥應該是不過圣誕節的)

    相關文章

    丹東奧龍:中國射線儀器行業的傳承與創新

    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代,無損檢測技術已成為工業領域中確保產品質量和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丹東奧龍集團,作為中國射線儀器研制的領軍企業,自1965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X射線探傷機以來,一直致力于射線技術的......

    實驗全是負面結果,博士生靠“失敗”數據“上岸”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實驗全是負面結果,博士生靠“失敗”數據“上岸”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團隊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進而在全球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新奇準粒子。3......

    各類測試需求中常用的分析儀器

    分析儀器是一種用來測量、分析和監測物質性質和組成的工具。它們通常由硬件設備和軟件程序組成,可以用來檢測和分析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參數。常見的分析儀器包括光譜儀、質譜儀、色譜儀、電化學分析儀、生物分析......

    剛剛,鐘南山團隊連花清瘟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近日鐘南山團隊發布的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表明,連花清瘟膠囊對輕至中度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癥狀恢復顯示出顯著效果。該研究在中國、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的17個研究點進行,共納入410名接受連花清......

    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吳以嶺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

    10月28日,石家莊以嶺健康城舉行了一場重要的啟動會——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此次會議標志著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正式啟動,并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

    盤點!神舟飛船上的科學實驗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

    齊心奮進新時代科技放飛夢想——科技館里的思政課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關于征集CSTMFC98科學實驗標準化領域團體標準的通知

    ......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