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馮新斌研究員帶領的汞課題組早期研究發現,我國西南汞礦區食用稻米是農村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傳統的“食用魚類等水產品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的國際共識。自此,稻田生態系統汞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成為當前該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研究熱點。
該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與水稻其他部位(根、莖和葉等)相比,稻米具有最強的甲基汞富集能力;(2)稻田土壤是水稻體內甲基汞的主要來源。(3)在稻田這種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中,來自大氣沉降的“新”汞易于被轉化為高神經毒性的甲基汞,進而在水稻體內富集;(4)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變化過程。
以上成果分別以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Inorganic Mercury and Methylmercury in Tissue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s and Possible Bioaccumulation Pathways和The Process of Methylmercury Accumula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L.)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DOI: 10.1021/jf904557x)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es103384v)期刊上。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20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經過初審函評,于2024年5月25日在武漢召開評審會進行終審評選。第20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擬授獎人員名單(以姓氏漢語......
2023年5月15日,Nu-SEHGL標桿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阿美特克集團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雙方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動。Nu-SEHGL標桿實驗室是英國Nu儀器公......
今天(12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發布了《國家土地地球化學質量報告(2022)》。《報告》顯示,我國土地地球化學綜合質量總體優良。土地地球化學調查是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周金勝、研究員王強等科研人員利用鉀質巖橄欖石及其熔體包裹體成分揭示青藏高原南部地幔的不均一性。相關研究發表于Jou......
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何宏平團隊自主研發出一種離子吸附型稀土電動開采新技術。相關研究成果10月31日發表于《自然—可持續》(NatureSustainability)。該技術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宣諭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聯合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韓國地質礦產資源研究院和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研究人員,應用顯微火山灰方法,率先在東亞地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2月14日,國際地球化學學會與歐洲地球化學協會公布了2022年國際地球化學會士名單,該所研究員徐義剛以其在國際地球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此前,徐義剛先后當選中......
作為“化學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重要成果,第一張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圖(地球化學圖)已編制完成并提交相關國家使用。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16年5月,原國土資源部代表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協定,......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和張艷利課題組設計了一種用于測量植物排放BVOCs的半開放式動態箱系統。相關研究發表于《大氣測量技術》(AtmosphericMeasurementTec......
大氣是汞的重要傳輸途徑,大氣汞的物理-化學轉化過程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形態的汞在大氣中的遷移范圍不同,其生態環境效應也存在顯著差異。研究證實,大氣中廣泛存二價汞的還原過程及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