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采集的樣本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這是首個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證據,對理解這些至關重要的有機分子如何到達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由探測器“隼鳥2號”搭載的為期6年的回收艙從3億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龍宮”(Ryugu)返回地球,并帶回約5.4克行星表面樣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團隊分析了樣本后,從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名譽教授小林憲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體上發現多種氨基酸是“史無前例”的,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證明氨基酸存在于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這些化合物從太空到達地球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衛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誕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地方”。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機分子。雖然還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達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種理論認為,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巖漿覆蓋變得極其炎熱后便不復存在,但隨后又被流星從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論認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此次,“隼鳥2號”采集樣本來自不受陽光或宇宙射線侵蝕的小行星地下物質,對其分析是在沒有將其暴露于地球空氣中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意味著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外層空間中也存在生命的組成部分。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
一個國際團隊使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天文臺VíctorM.Blanco4米望遠鏡上安裝的暗能量相機(DECam),發現了3顆隱藏在太陽強光中的近地小行星(NEA),其中一顆是過去8年......
嫦娥五號在月表采樣圖,著陸區月壤中玻璃球粒研究揭示地月系統20億年以來出現撞擊頻率激增。圖片來源:探月中心小行星撞擊是人類文明未來面臨的潛在災難之一。地球上記錄有約200次大型撞擊事件,直徑數千米的小......
主流觀點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發了恐龍的滅絕。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最新研究,這場撞擊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海浪高達1英里(約1609米),沖刷了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這次撞擊是人類首次行星防御實驗,目的是測試我們是否有能力重新定向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的路徑。·太空望遠鏡將觀察這次撞擊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小行星的運動,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全面了解結果。如果一切如......
中新網9月27日電綜合報道,執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宇宙飛船于當地時間26日成功撞擊了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報道稱,這......
9月24日,“北理工星”命名儀式暨北京理工大學82周年校慶日系列活動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9442號的小行星1997GQ27被正式命名為“北理工星”。中國科學院......
當地時間9月22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行星防御任務即將執行。執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航天器將于9月26日撞擊小行......
9月26日,在距離地球1100萬公里的地方,一架自動售貨機大小的航天器將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撞擊一顆直徑160米的“無辜”小行星Dimorphos。這一即將到來的“暴力”行動,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對行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