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09 19:21 原文鏈接: 月壤玻璃微球揭秘地月系統小行星撞擊事件

    嫦娥五號在月表采樣圖,著陸區月壤中玻璃球粒研究揭示地月系統20億年以來出現撞擊頻率激增。 圖片來源:探月中心

    小行星撞擊是人類文明未來面臨的潛在災難之一。地球上記錄有約200次大型撞擊事件,直徑數千米的小行星撞擊足以造成生物大滅絕。

    地球形成45億年以來撞擊通量呈指數下降。那么,地月系統小行星撞擊頻率是否一直平穩衰減?數量眾多的近地小行星是否可能導致未來撞擊事件突然增加?

    嫦娥五號返回的月壤樣品是尋找相關答案的最佳研究對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研究員龍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錢煜奇等聯合國內外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將月壤中的玻璃球粒與附近撞擊坑相關聯,證實月球20億年以來撞擊頻率隨著時間變化。該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五號月壤中撞擊玻璃球粒年齡與小行星帶內多組撞擊事件年齡相同,其中一個年齡與恐龍滅絕事件相吻合,代表當時撞擊頻率突增,蘊含恐龍滅絕奧秘。“這意味著地球歷史上經歷過撞擊頻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時期,未來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論文第一兼通訊作者龍濤對《中國科學報》說。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1731克月壤樣品。其中玄武巖樣品鈾-鉛定年結果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將月球地質壽命 “延長”近10億年,為行星地質學中撞擊坑定年方法提供關鍵錨點。

    要獲得小行星撞擊頻率變化,關鍵是準確分析月壤中的玻璃球粒年齡,并找出與之對應的撞擊坑。“月壤中含有大量玻璃球粒,其撞擊成因是了解內太陽系撞擊歷史的重要研究對象,能夠反映月殼物質組成和內太陽系的撞擊動力學。”龍濤表示,此前由于對撞擊玻璃球粒的來源和分布的物理機制及其與著陸區地質關聯理解不足,限制了將玻璃球粒用于精確重建內太陽系撞擊歷史。

    據介紹,玻璃球粒的年齡測量難度極高,其直徑只有“頭發絲粗細”,必須通過離子束轟擊并檢測其中含量極低的鈾和鉛的成分才能得到。要確定月壤中玻璃球粒來自哪個撞擊坑也十分困難,如大海撈針。

    為了充分理解撞擊玻璃球粒的來源和分布,精確重建月球撞擊歷史,研究團隊在嫦娥五號月壤CE5C0400YJFM00402中選出215顆直徑在50 ~ 200微米(1微米為1毫米的千分之一)的玻璃球粒。通過地球化學組成分析發現,約80%的玻璃球粒(176個)與嫦娥五號月壤和玄武巖成分接近,為“本地”玻璃球粒;39顆玻璃球粒成分與嫦娥五號月壤和玄武巖成分不同,將其劃分為“外來”玻璃球粒。其中,“本地”撞擊玻璃球粒形成年齡從距今幾個百萬年到20億年前。

    為了將嫦娥五號撞擊成因的玻璃球粒與撞擊坑關聯,研究團隊建立了撞擊濺射物數值模型,結果表明濺射物熔融形成球粒是撞擊玻璃球粒的形成機制。形成玻璃球粒熔體的平均拋射速度為300-500 米/秒,傳輸距離達到幾十公里。研究還發現直徑超過1千米的撞擊坑能夠提供大量玻璃球粒。他們將數值模型與嫦娥五號采樣區地質結合,最終在著陸區周圍超過10萬個撞擊坑中篩選出了可能的源撞擊坑。

    研究還表明,撞擊玻璃球粒年齡與小行星帶內多組撞擊事件年齡相同。例如,2015年在南極發現的灶神星隕石(HED)的宇宙射線暴露(CRE)年齡與嫦娥五號撞擊玻璃球粒年齡類似,這意味著HED隕石母體解體的同時,產生大量較大的撞擊物,并在地球和月球的撞擊事件中記錄。同時,距今460~480百萬年,L型小行星碎片到達地球,此次重大裂解事件使地球在奧陶紀撞擊通量激增。而嫦娥五號玻璃球粒年齡為377 ± 1百萬和577 ± 12百萬年的玻璃球粒數量最多,推測可能是由L型球粒隕石或者其他小行星提供中型尺寸的撞擊物。

    研究者表示,嫦娥五號撞擊玻璃球粒研究表明,其年齡分布可能代表撞擊頻率的短期變化和小行星帶動力學過程關系,因此,有必要開展更多月壤分析和其他區域撞擊坑交叉對比,從撞擊通量背景中區分具有重要意義的全月事件。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2542


    相關文章

    20點直播丨楊蔚:月壤——月球的歷史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06.shtm直播時間:2024年2月20日(周二)20: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科學網微博直......

    小行星表面第一次探測到水分子

    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索菲亞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提供的數據,美國西南研究所科學家首次在兩顆小行星的表面探測到水分子。這一發現為揭示太陽系中水的分布提供了新線索。相關論文......

    月球縮小或致其南極發生月震

    下一次你在夜空中看到月亮時,它可能不再那么“圓滿”了。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表明,月球一直在逐漸縮小,就像葡萄變成葡萄干一樣,導致其表面起皺并形成斷層。月球的縮小可能會導致月球表面出現顯著翹曲和地震活動......

    日本準備登月探測器將從月球圓形軌道降低高度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稱,小型登月探測器SLIM已做好了為登月而降低高度的準備。當地時間14日,該探測器進入了高度約600公里的月球圓形軌道。1......

    被撞小行星咋樣了?赫拉任務將重返“犯罪現場”

    歐洲空間局正在部署一個任務,旨在調查美國宇航局(NASA)2022年撞擊的一顆小行星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該任務名為赫拉,將于今年10月發射并前往小行星Dimorphos。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

    美國啟動Psyche小行星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啟動了一項耗資12億美元的任務,研究富含金屬的小行星Psyche。任務飛船已于10月中旬通過獵鷹重型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總行程36億公里,預計將于20......

    美國啟動Psyche小行星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啟動了一項耗資12億美元的任務,研究富含金屬的小行星Psyche。任務飛船已于10月中旬通過獵鷹重型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總行程36億公里,預計將于20......

    墨子巡天望遠鏡發現首批近地小行星

    11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發布公告確認墨子巡天望遠鏡新發現兩顆近地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這是墨子巡天望遠鏡發現的首批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202......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攜帶樣本返回地球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奧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于9月底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安全著陸,并帶回了從貝努小行星上采集的250克樣本。貝努小行星有45億年歷史,蘊含源自太陽系早期的物質,被認為......

    俄羅斯公布“月球25”探測器墜毀原因初步調查結果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當地時間10月3日發布公告稱,8月19日,“月球-25”號探測器推進系統從近月圓形軌道轉入著陸橢圓形軌道時,發動機點火運行了127秒,而不是計劃的84秒。結果,空間站進入了非預定軌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