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除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生命的星球。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水蝕變礦物的存在、硫酸鹽等蒸發鹽類的發現等大量證據表明,其表面曾經有過水體,甚至有過海洋,具備孕育生命的基本要素。2004年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在火星大氣探測到30 ppb甲烷,激發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高潮。耗資20億美元的“好奇號”火星車,其科學目標就是為了揭示火星的古環境和氣候,最終尋找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痕跡。探索火星的另一重要途徑是火星隕石研究。到目前為止,收集并確認的火星隕石已達120多塊。2011年7月降落在摩洛哥沙漠里的Tissint隕石,是第5塊降落型火星隕石,更是迄今為止最新鮮的火星隕石樣品,為研究火星古環境乃至探索可能存在的火星生命痕跡等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比較行星學學科組林楊挺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與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國家天文臺以及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日本東北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在Tissint火星隕石中發現了碳顆粒,并利用該所的納米離子探針等微區分析技術,獲得這些碳顆粒的激光拉曼光譜、高分辨元素分布圖像以及H、C、N等同位素組成。激光拉曼光譜和納米離子探針元素分析表明,這些碳顆粒是干酪根型的有機碳,與煤相似。他們排除了可能的地球污染,確證這些有機碳來自火星,其主要證據有:(1)這些有機碳的H同位素富氘(δD = +1183 ‰),完全不同于地球有機物;(2)一部分碳顆粒包裹在小行星撞擊產生的熔脈中,證明其形成遠早于降落地球之前;(3)包裹在熔脈中的碳顆粒部分相轉變為金剛石,表明經歷了高壓高溫事件,不可能是摩洛哥沙漠的污染;(4)Tissint隕石非常鮮新,難以通過污染的方式,在隕石內部充填這些不可溶的干酪根物質。納米離子探針的分析還表明,這些有機質的N同位素組成無明顯的異常,但C貧重同位素13C,其δ13C = -12.8 ‰至-33.1 ‰,與火星大氣(δ13C = -2.5~+46 ‰)相比,具有顯著富輕同位素的特征。這一結果暗示,該有機質可能與生命過程相關。
綜合已有的實驗數據,可以描繪出以下的歷史:(1)Tissint隕石的源區巖石在約6億年前由火星幔部分熔融的巖漿上侵至火星近地表形成;(2)在第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中,產生沖擊變質并形成大量裂隙;(3)富有機質地下水的滲濾,在這些裂隙中沉淀形成了有機碳細脈;(4)第二次的小行星撞擊,使巖石產生部分熔融,并將一部分有機碳包裹在這些熔脈中;(5)最后的一次撞擊事件,將該隕石拋射出來,最終降落在地球。
該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已發表于2014年12月出版的國際刊物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Lin et al. NanoSIMS 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from the Tissint Martian meteorite: Evidence for the past existence of subsurface organic-bearing fluids on Mar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14, 49(12): 2201-2218)。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朱為宏,聯合該校教授趙偉軍,以及廈門大學副教授王曉,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馬會利團隊,在超高溫有機三線態閃爍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開發高性能閃爍體和超高溫發光材料提供了新......
有機發光晶體管作為集成電流放大功能和發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電致發光器件,被認為是開發下一代變革性顯示技術的理想器件基元。窄光譜電致發光器件在廣色域顯示、光通信和光診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更逼真的圖像......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領導的團隊首次發現一種含有锫(Berkelium)的有機金屬分子——“锫茂”(Berkelocene),為深入理解物質構成的基本原則開辟了新途徑。相關研究論文發表......
科學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現位于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號”著陸區,地下10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征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
在天空中,火星很容易就被識別出來,因為它有著所有裸眼可見行星中最獨特的顏色——紅色。很久以前,人們就對火星這一抹獨特的紅色著迷不已。為了配合這顆星球猩紅的顏色,羅馬人以嗜血的戰神“瑪爾斯”為它命名。而......
2025年2月4日,我國質譜學的開拓者和帶頭人,原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化學所質譜中心的領軍人物王光輝研究員在北京逝世。王光輝研究員的一生,是奉獻、創新與堅守的一生。作為最早一批在國內研究有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高佳維博士后與其合作導師戎昭金研究員、魏勇研究員等首次刻畫了火星電離層中的磁場和電流分布特征。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火星感應磁層電流體系示意圖,其主要由......
近日,科學家首次構建了火星空間完整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的質子能譜,對火星空間輻射環境的監測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并被該雜志選為當期封面文章。太陽高能粒子事件......
記者12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高佳維博士后與其合作導師戎昭金研究員、魏勇研究員等首次刻畫了火星電離層中的磁場和電流分布特征。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與地球一樣,火星也存......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約4.66億年前,當地球與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撕碎了小行星,產生的碎片可能在地球赤道之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的光環。這個環或許存在了數千萬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