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地幔橄欖巖Li(鋰)含量和Li同位素組成的變化特征
華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自中生代以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巖石圈減薄作用,與此同時,巖石圈地幔的物質組成和性質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古生代金伯利巖中的地幔捕虜體和捕虜晶的Re-Os(錸-鋨)同位素研究表明:華北古老的巖石圈地幔形成于太古代;但是,大多數新生代玄武巖中的地幔捕虜體的Re(錸)虧損年齡顯示為元古代,幾乎沒有太古代的年齡,這說明華北太古代巖石圈地幔經過了強烈的熔體改造作用。然而,參與改造作用的熔體的組成和來源等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研究室張宏福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采用國際上新興的Li(鋰)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工具和先進的離子探針(型號:Cameca 1280)原位分析技術,對華北膠東半島的中生代地幔橄欖巖捕虜體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1)低Mg#橄欖巖中單斜輝石與橄欖石的Li含量分配接近平衡;礦物的Li同位素組成比較均一,與洋中脊玄武巖相似;(2)多數高Mg#橄欖巖中的單斜輝石具有較高的Li含量,指示這些橄欖巖經歷了鐵鎂質熔體的交代作用。高Mg#橄欖巖中礦物的Li位素組成變化較大,高d7Li值與島弧熔巖值相當。
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得到的主要認識是:(1)膠東半島的低Mg#橄欖巖具有比較均一的Li含量和同位素組成,代表新增生的巖石圈地幔;高Mg#橄欖巖的Li含量和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大,反映了該區古老的巖石圈地幔經歷了俯沖板片來源的熔體/流體-橄欖巖相互作用的廣泛改造;(2)進一步證實了橄欖巖-熔體相互作用在華北克拉通東部中生代巖石圈地幔中普遍存在。
比如,青島地區地幔橄欖巖中較高的δ7Li與島弧熔巖和蝕變大洋玄武巖的高δ7Li相似,反映了板片在俯沖過程中所釋放的流體/熔體對古老巖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部分橄欖巖中的橄欖石具有較低的δ7Li,表明該區巖石圈地幔中存在低δ7Li的組分,其成因可能與俯沖板片熔融所釋放的熔體對地幔橄欖巖的改造作用有關;一些輝石具有非常低的δ7Li組成,反映了在近期的熔體/流體-橄欖巖相互作用過程中Li通過擴散的方式進入輝石,這與本區的輝石具有較高的Li含量相一致。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權威期刊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礦物學與巖石學論文集》)(Zhang et al. Melt/rock interaction in remains of refertilized Archean lithospheric mantle in Jiaodong Peninsula, North China Craton: Li isotopic evidence.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10, 160: 261-277)。
近日,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秦山核電重水堆同位素輻照試驗平臺順利完成熱試,宣告國內首座商用堆同位素研發平臺正式落地,標志著秦山核電已成功解鎖在重水堆上開展釔—90等多種放射性同位素輻照試驗的關鍵能力。該......
南華大學12月11日透露,該校核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韋悅周團隊成功實現了從百克級硝酸釷中分離得到高純醫用同位素鉛-212及鉍-212。鉛-212/鉍-212是目前最具應用前景的醫用阿爾法(α)放射性核素之......
棉、混紡、化纖、真絲……市面上的服裝材質五花八門,但你見過石頭拉絲做的衣服嗎?這種特殊的石頭就是玄武巖,天然玄武巖礦石經高溫熔融拉制后,就會變成強度高、密度低的玄武巖纖維。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11月1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適用《M12:藥物相互作用研究》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指導原則及問答,全文如下國家藥監局關于適用《M12:藥物相互作用研究》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指導原則及問答文......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與合作者發現了钚元素的一個新的同位素钚-227。10月3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C》(PhysicalReviewC)上。當原子核的核子數等于某些特殊的數目時(2、8、......
在ICP-MS應用中,除了定性、同位素比例法和同位素稀釋法的定量方法,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用外標法也就是標準曲線去做元素定量;即便是標準加入法,最后也由軟件會擬合出一個線性方程出來。線性經常做不好是初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侯永勝在研究員李洪顏、王煜和徐義剛等人的指導下,研究揭示了熔體-巖石圈地幔高溫反應實驗約束夏威夷造盾期巖漿成因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雜志:固體地球》(......
記者6月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張國慶教授團隊發現了有機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新模式——芳香酰亞胺與脂肪胺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光誘導電荷轉移復合物。他們證明了該復合物可用于光誘導聚合、二氧化碳光還......
名稱關于清華大學同位素分離實驗室退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索引號000014672/2024-00169分類輻射源安全監管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4-05-06文號環審〔2024〕47號主題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