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地幔橄欖巖Li(鋰)含量和Li同位素組成的變化特征 華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自中生代以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巖石圈減薄作用,與此同時,巖石圈地幔的物質組成和性質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古生代金伯利巖中的地幔捕虜體和捕虜晶的Re-Os(錸-鋨)同位素研究表明:華北古老的巖石圈地幔形成于太古代;但是,大多數新生代玄武巖中的地幔捕虜體的Re(錸)虧損年齡顯示為元古代,幾乎沒有太古代的年齡,這說明華北太古代巖石圈地幔經過了強烈的熔體改造作用。然而,參與改造作用的熔體的組成和來源等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研究室張宏福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采用國際上新興的Li(鋰)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工具和先進的離子探針(型號:Cameca 1280)原位分析技術,對華北膠東半島的中生代地幔橄欖巖捕虜體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1)低Mg#橄欖巖中單斜輝石與橄......閱讀全文
地震層析成像顯示俯沖的西太平洋板塊平躺、滯留在地幔過渡帶中,形成了寬達1000–1500公里的東亞大地幔楔構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都揭示出東亞大地幔楔具有特殊的物質組成,理論預測滯留板塊會釋放流體助熔大地幔楔深部地幔,但是從未被證實。Mo是一種特殊的流體活動性元素,在板塊俯沖、變質過程中,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