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暨南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多學科交叉研究。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正使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日益頻發,其中夏季高溫熱浪是“沉默的殺手”,其產生的熱效應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乃至傷亡事件不易被公眾察覺。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匹配和分析氣象臺站和人體健康監測點的數據,基于死亡風險歸因模型定量證實了與復合型極端高溫有關的城市人口因熱致死率顯著高于僅白天熱或僅夜間熱的情況。
為了定量揭示此類高影響極端事件長期變化的原因,團隊成員發展了一套能將不同時—空尺度外強迫因子的影響納入同一個檢測—歸因框架下的方法,客觀量化并合理比較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氣溶膠排放、城市擴張以及自然外強迫因素(太陽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各自貢獻和相對重要性。
這一新方法部分彌補了傳統檢測—歸因方法的缺陷,成功地在我國東部城市復合型高溫的時空變化中檢測出溫室氣體、氣溶膠排放及城市化的強迫信號,確認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占主導,得出城市化在其中的貢獻約占29%。綜合考慮未來人口、氣候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該研究預估未來與復合型高溫相關的城市人口暴露度將增加3~6倍。
該研究構建了針對城市復合型高溫的影響、變化特征和原因及未來風險的認知鏈條,為氣候變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效應對和減緩此類極端事件的影響和風險提供了科學基礎,同時表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保護人民群眾健康方面可能產生的協同效益。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近期,南方多地高溫天氣已經持續多日,不少地方出現35℃以上甚至達40℃的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5日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8月,江淮、江漢大部、江南大部及重慶、四川東部等地高溫日數超過......
去年,地球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炙熱的一年。然而,2024年的酷暑更兇猛,7月里竟有4天連續刷新地球歷史上“最熱日”的紀錄。研究表明,極端高溫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現象,令電網不堪重負,而且每年造成近50萬......
8月下旬以來,南方多地持續高溫,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多個市、縣最高氣溫突破月極值。中央氣象臺9月3日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多地遭遇高溫“烤”驗——9月3日11時20分,重慶市氣象臺發布高溫紅色預......
科學家為保護水果和蔬菜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開發的新品種植物讓消費者受益匪淺。圖片來源: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023年,新西蘭T&G Global公司的Tutti蘋果在德國柏林果蔬展上驚艷亮......
因持續高溫,近日,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程學院、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重慶外語外事學院、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重慶科創職業學院、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商務職業......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并不是一回事。但現實中,很多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雅特聘教授李立明在第二屆中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大會上介紹,預防醫學是醫學的范疇,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并不是一回事。但現實中,很多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雅特聘教授李立明在第二屆中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大會上介紹,預防醫學是醫學的范疇,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自然-醫學》8月12日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2023年,歐洲可能發生了超過47000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但如果沒有本世紀對溫度上升的社會適應措施,這個數字可能會高出80%。2023年是全球有記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