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巫林平課題組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Moein Moghimi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基于多肽的腦靶向納米傳遞系統的最新成果“Crossing the blood-brain-barrier with nanoligand drug carriers self-assembled from a phage display peptide”。噬菌體展示肽或細胞穿透肽修飾在納米顆粒表面經常會喪失其靶向性,該研究通過對噬菌體展示技術篩選的腦靶向多肽進行化學修飾,賦予其納米自組裝功能,克服多肽在納米顆粒表面修飾靶向性差的缺點,研究其通過腦血屏障機理,并成功把功能性小干擾核酸(siRNA)傳遞進大腦,提高了納米顆粒主動靶向的有效性和特異性。該系統為小分子、多肽和核酸等藥物的單獨或聯合靜脈給藥通過腦血屏障進入大腦提供了潛在的技術平臺,為現代療法和基因藥物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納米顆粒載體在檢測、監測和治療各種疾病的特異性靶向性傳遞治療藥物和診斷試劑方面受到廣泛關注。藥物靶向載體的一個主要策略是對納米顆粒進行多種靶向配體(如葉酸、抗體及其片段、功能多肽)的表面功能化,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主動靶向”。噬菌體展示技術是一種對于鑒定和篩選靶向多肽配體很有價值的工具。絲狀噬菌體fd通過少量拷貝的噬菌體多肽就可以精準地特異性結合細胞靶點,但是用成百上千個人工合成的噬菌體多肽表面修飾的納米顆粒則通常存在靶點結合弱的缺點,無法特異靶向相關細胞組織。巫林平課題組猜想一些噬菌體展示多肽是由其層級結構識別并結合它們的相關靶點,而不是其單體形式。為了證明該猜想,該研究選擇腦靶向多肽GYR為突破口。數以萬計的候選藥物被開發用于治療腦部疾病,但是98%的小分子藥物和幾乎100%的大分子藥物,無法自由通過血腦屏障(BBB)進入大腦,成為阻礙腦部疾病治療的主要因素,因此急需開發特異高效的納米載體使藥物跨過血腦屏障轉運進入大腦,從而能改變腦部疾病的治療策略。GYR多肽是通過絲狀噬菌體fd克隆展示篩選出來的15個氨基酸多肽,其在體外的人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hCMEC/D3和體內鼠腦內皮具有高結合特異性。但是GYR修飾的脂質體納米顆粒卻沒有腦組織靶向性。為了克服這個缺點,該研究對GYR進行化學改性,賦予其兩親性,從而控制其自裝行為。化學修飾的GYR多肽可以自組裝形成核殼納米顆粒和多重交叉的β折疊納米纖維(簡稱為納米配體載體)。
研究發現該層次結構的納米配體載體通過轉鐵蛋白受體(transferrin receptor)和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受體(th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靶向腦內皮細胞,并可以高效穿過小鼠血腦屏障到達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更為重要的是納米配體載體可以裝載靶向β-分泌酶1(BACE1)的siRNA分子(BACE1酶是產生β-淀粉樣蛋白關鍵酶,而β-淀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的過度累積是阿爾茲海默癥典型的病理特征,所以BACE1酶是阿爾茲海默癥治療藥物的熱門靶點)通過靜脈注射進入小鼠大腦中,并有效地抑制BACE1的表達。整個系統沒有毒性和炎癥反應。因此,該研究開發的納米配體載體作為一種安全的多功能納米載體,避免了噬菌體展示肽表面修飾納米顆粒主動靶向有效性和特異性弱的缺點,通過化學修飾賦予多肽配體自組裝形成可靶向的納米載體來實現主動靶向性。為中樞神經疾病藥物的腦靶向傳遞臨床轉化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和理論基礎。
廣州生物院為論文第一單位,巫林平和Moein Moghmi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資助。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種以炎癥細胞持續浸潤為特征的慢性破壞性疾病,可導致功能障礙和多器官衰竭,最終增加死亡風險。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有效藥物來阻止這一過程。細胞外核酸與內源性蛋白或多肽(例如LL37)的復......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種以炎癥細胞持續浸潤為特征的慢性破壞性疾病,可導致功能障礙和多器官衰竭,最終增加死亡風險。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有效藥物來阻止這一過程。細胞外核酸與內源性蛋白或多肽(例如LL37)的復......
圖納米孔道單分子檢測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酶串擾效應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027806、21834001)資助下,南京大學龍億濤教授團隊基于精準設計的生物納米孔道單分子界面、單分子......
靶向多肽在腫瘤早期檢測、術中微小病灶描繪以及控制顯影劑全身毒性等方面具有較大臨床意義。在許多臨床前研究中,靶向多肽已經被成功驗證用于腫瘤成像和手術導航的分子探針配體。比如,通過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αvβ......
英文原題:RapidDetectionofCOVID-19UsingMALDI-TOF-BasedSerumPeptidomeProfiling通訊作者:喬亮,復旦大學;孫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
近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DiscoveryofHumanSignalingSystems:PairingPeptidestoGProtein-Coupled......
10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巫林平課題組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MoeinMoghimi研究團隊共同合......
11月8日下午,作為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分論壇之一的“2018國際蛋白質和多肽大會”在西安曲江召開,大會邀請了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知名藥企高管、海內外行業精英等作精彩演講。大會開幕式......
日本東北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最新發明了一種簡便的胰島素化學合成法,有望在此基礎上研發新的生產胰島素制劑的方法,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所需的胰島素。圖片來源于網絡胰島素是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物質,能夠控......
2005年,歐洲正式批準蛭類療法為合法的治療手段。每年僅在德國就有35萬條水蛭用于醫療,從治療效果來看,水蛭療法效果比臨床上常規療法效果好很多。很多文獻報道蛭類療法具有鎮痛作用,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