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標志著近代分子生物學的誕生。1957年,弗朗西斯·克里克進一步提出了經典的遺傳學中心法則,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對于非編碼RNA的認知極大豐富了人類對中心法則的理解。從廣義上講,非編碼RNA在真核生物轉錄組中占據了非常大的部分,包括小RNA、長非編碼RNA、環形RNA以及高度重復序列的RNA等多種類別。更重要的是,盡管非編碼RNA不具備編碼蛋白質的能力,但可以直接調控生物性狀。
我和非編碼RNA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我在博士階段接觸的第一個課題。當時,我就對非編碼RNA的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后,我提出了一個猜想:并非所有長非編碼RNA都具有當時科學界所認為的、類似信使RNA的結構,可能存在一些新型長非編碼RNA家族有待發現。
基于這個猜想,我們實驗室創建了針對無多聚腺苷酸尾RNA的研究新體系,為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奠定了基礎。通過對人類細胞中無多聚腺苷酸尾轉錄本的深入分析,我們相繼發現了來源于內含子的帶有小核仁RNA的長非編碼RNA家族、多基因連續轉錄加工產生的SPA長非編碼RNA家族,以及環形長非編碼RNA(簡稱環形RNA),并證明這些RNA分子具有全新的生成途徑和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近些年來,一系列新興的研究工具和技術極大推動了非編碼RNA領域的研究,包括三代RNA測序、化學探針、超高分辨率顯微成像,以及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等。這些技術有利于我們更快地發現細胞、組織以及物種特異性的RNA異構體,也使我們能從分子二級結構、精準亞細胞定位等多個角度去深入解析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模式及時空表達圖譜。
回望長非編碼RNA的研究歷程,特別是那些奠基性的研究成果,長非編碼RNA展現出多樣化的作用模式——從染色質狀態調控到蛋白質翻譯后修飾,長非編碼RNA廣泛地參與了中心法則的全部過程。因此,非編碼RNA的多樣性功能拓展了人們對中心法則的認知,而并非傳統觀點中認為是對中心法則提出挑戰。
目前,非編碼RNA研究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新技術去解決。例如,在超高時空分辨率尺度下探究RNA與蛋白質間的動態相互作用,發展化學標記和智能計算等方法協作研究RNA的折疊與結構等。
對非編碼RNA的探索永無止境。比如,長非編碼RNA中的逆轉錄元件是如何被表達、分布并發揮功能的?如何實現對長非編碼RNA的整個生命活動的完全注釋?如何多維度闡釋長非編碼RNA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為此,我們將不斷努力探索,解開其中的奧妙。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納米機器遞送基因編輯系統進行靶向基因治療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利用DNA納米機器遞送基因編輯系統進行靶向基因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emforEff......
近日,忻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PCR實驗室醫療廢棄物處置規程》。2023年10月13日發布,2023年12月13日開始實施。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PCR實驗室醫療廢物處置的術語和定義、處置程序、技......
真菌感染會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構成威脅,甚至帶來嚴重后果。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HU)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闡明了真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有望促進新型抗真菌藥物......
細胞外基質(ECM)剛性是影響多種生物過程的重要機械線索。然而,對剛性傳感的分子機制的理解受到當前細胞力測量技術的空間分辨率和力靈敏度的限制。2023年10月5日,武漢大學劉鄭團隊在NatureMet......
RNA介導的轉錄后基因調控在生命個體抵御外源入侵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Argonaute(Ago)蛋白是存在于古菌、細菌和真核生物中的一種蛋白。它為非編碼小RNA提供錨位點,達到降解靶基因或者抑制翻譯......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與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合作研制出一種新方法,可同時分析數十種不同類型的生物標志物,改變了對心臟病和癌癥等疾病的檢測,從而讓臨床醫生收集到有關患者疾病的更多信息。研究成果25日發表......
體細胞突變是腫瘤發生的標志,可用于癌癥的無創診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繪制細胞游離DNA單分子全基因組突變圖譜,用于癌癥無創檢測。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Genetics》雜志上,......
人們應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已開發出精密的細胞生物傳感器,可用于檢測人類疾病。然而,生物傳感器尚未被設計用于檢測特定的細胞游離DNA序列和突變。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等機構合作開發一種工程化細菌,可檢測活體......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基因組學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團隊提出DNA數字存儲糾錯新算法,成功突破了冗余對糾錯能力的限制,將大幅提升DNA存儲糾錯能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