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NAS Nexus在線發表了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教授譚安江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構建多種家蠶絲腺表達體系,實現了蜘蛛和袋蛾絲蛋白等在家蠶內的大量表達,為利用家蠶作為生物反應器開展定制化絲蛋白生產提供了新的途徑。
據介紹,自然界中除家蠶外,有多種動物如蜘蛛、袋蛾等都能夠合成具有優良性狀的纖維蛋白,這些纖維蛋白材料在國防、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目前還難以大量獲取。
家蠶絲腺是優良的蛋白表達體系,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也為利用遺傳轉化家蠶高效制備新型絲蛋白材料提供了新的契機。本項研究構建了并綜合比較了多種遺傳轉化體系,包括轉座子介導的轉基因重鏈表達系統(FibH-T)、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核酸酶(TALEN)介導的絲蛋白重鏈替換系統(FibH-R)和絲蛋白輕鏈融合系統(FibL-F)。
在FibH-R系統中,蜘蛛牽引絲蛋白MaSp2(160kDa)和袋蛾絲素蛋白EvFibH(230kDa)含量在純合轉化個體的繭層中分別達到51.02%和63.77%。此外,MaSp2和EvFibH的存在使得重組蠶絲纖維的韌性分別提高了~86%和~80%。
結構分析表明,由于MaSp2和EvFibH重復序列中獨特的聚丙氨酸的存在,重組纖維的結晶度增加了約40%,使重組纖維強度得到有效提高。該研究創制了多個新型蠶絲纖維種質素材,為利用家蠶大量生產新型纖維材料及表達其他高附加值
該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署名單位均為江蘇科技大學,該校博士于燁為第一作者,譚安江為通訊作者,實驗過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學教授林志團隊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經費資助。
相關論文連接: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e128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地對6種現存猿類的基因組進行了完整測序,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近距離視角,這被英國《自然》雜志稱為“遺傳學的一個里程碑”。123名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9......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scNET系統,能深入了解細胞在腫瘤等復雜生物環境中的行為變化,有望為疾病治療研究提供新途徑。公報說,當前單細胞測序技術日益成熟......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繪制出一份較為全面的人類基因“隱秘開關”圖譜,有助于推動遺傳疾病等方面研究。人類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上的基因可以被甲基化,這可以使相關基因......
在植物的奇妙世界里,油茶作為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有著超2300年的栽培歷史,其用途廣泛,在全球糧食危機的大背景下愈發受到關注。攸茶(Camelliameiocarpa Hu)是其中一員,......
研究背景在廣袤的農田里,有一種害蟲正悄無聲息地威脅著農作物的生長,它就是粘蟲(Mythimnaseparata)。粘蟲堪稱農業界的“破壞大王”,憑借著強大的遷飛能力和不挑食的習性,所到之處,水稻、玉米......
雜種壞死是一種在植物雜交后代中常見的遺傳不親和現象,表現為葉片壞死、生長遲緩和不育等癥狀。雜種壞死的發生嚴重阻礙了優良性狀的聚合,限制了新品種的培育。早在一百年前,育種家便發現了小麥中的雜種壞死現象,......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趙久然/王鳳格團隊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Insightsintothegenomicdiv......
2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悉,該院葉文秀研究員和郭立研究員團隊繪制了全球首個涵蓋葡萄屬的歐亞、北美和東亞世界三大種群的72個葡萄種質材料的單倍型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葡萄屬豐富遺傳......
在生命科學的廣袤領域中,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宛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探索遺傳變異與健康、疾病關系的道路。想象一下,若能整合全球各機構的基因......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團隊在《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Products)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無患子的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