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與合作者利用精準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海洋硅藻對種群密度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雜志》上。
陸地和海洋中的動物會通過聲音、動作、氣味進行信息的交流。海洋中的單細胞微藻也有自己的信息感知和交流方式。硅藻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合生物之一,看似“默默無聞”,硅藻每年固定的有機碳約相當于陸地上所有熱帶雨林固碳的總和,極大地影響生態系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和全球氣候。環境適宜時,硅藻的迅速增殖會形成藻華。“聰明”的硅藻細胞可以感知種群細胞密度的波動,并據此調整細胞的生理活動,從而影響藻華發生發展過程。此外,細胞密度感知和傳導機理之于微藻產業化的技術迭代至關重要,可為微藻超高密度培養提供理論依據。然而,目前關于藻細胞如何實現密度感知和信號傳遞仍不清晰。
研究團隊聚焦海洋代表性單細胞模型硅藻-三角褐指藻,設計了一個不同細胞密度和光照條件的正交實驗,以激發出不同類型的攜帶密度信息的信號。利用RNA-Seq和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團隊鑒定到了密度依賴性表達模式的四個基因簇。通過結合基因編輯、生理生化實驗和生物信息學分析,團隊進一步鎖定了一個潛在的關鍵基因PtSLC24A。在此基礎上,基于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理學、計算結構生物學和大尺度原位海洋數據,團隊進而驗證了PtSLC24A在海洋硅藻種種群密度胞內信號傳遞中的作用。
顯微鏡下的三角褐指藻 海洋研究所供圖
SLC24A介導的種群密度感知和調控機制模式圖 海洋研究所供圖
“我們提出了一種鈣離子介導的海洋硅藻細胞密度信號的胞內傳導機制:當細胞接收到種群密度信號之后,結合在細胞膜上的PtSLC24A蛋白通過加速胞內鈣離子的外流以維持特定的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從而將密度信號在胞內傳遞下去,調節包括細胞凋亡在內的生理過程,最終影響種群命運。打個比方,就像人類依靠眼睛看到事物,沒有眼睛的單細胞硅藻則通過鈣離子介導的信號通路感知周圍‘小伙伴'的存在。”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海洋研究所博士顧文輝表示。
論文通訊作者、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廣策說:“這一發現不僅為硅藻藻華暴發時種群動態變化及藻華命運決定機制提供了新見解,也為工業生產中實現微藻的高密度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相關信息:https://doi.org/10.1093/ismejo/wrae039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耐密高產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安徽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發現了一種通過針對性基因編輯Br2基因實現玉米株高連續降低的方法,為玉米耐密、抗倒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相......
1月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深海礦產資源青年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海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國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三亞市人民政府黨組......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SangminLee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vidBaker合作,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病毒的復雜結構,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治療平臺。相關研究成果......
種質資源所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評價創新團隊在綠豆(Vignaradiata)基因組組裝及馴化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Telomere-to-telomere,gap-freegenomeo......
德國科學家對生活在約4.5萬年前的歐洲早期現代人已知最古老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為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混血時間提供一個更精確的日期,即距今4.5萬年至4.9萬年前的一次事件中。這比之前估計的時間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瓜類研究一室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左進華團隊合作,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科院建設)項目等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蒲瓜基因組組成和進化關系及果實生長發育......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們見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與深刻變革,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博士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博士在《自然》雜志上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時刻。為紀念這一......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每年會產生大量海藻、牡蠣殼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場、近海灘涂或直接丟棄到海洋中,對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環境影響。為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1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陸海融合的數字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海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初步構建,圍繞我國責任海區和近海海域的臺風、冷空氣、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