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和創新正在改變理解和影響世界的方式,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其變革潛力,引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在11月6日舉辦的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中強調,只有通過開放、信任和合作,采取多方利益相關聯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復、世界經濟遭遇沖擊、氣候變化挑戰等問題,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在論壇舉辦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共同呼吁在基礎學科前沿方面,科技共同體要不斷推動科學開放與國際合作,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
在論壇“基礎學科前沿與科技共同體合作”高端對話環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介紹了自己最近所從事的工作——在歐洲核子中心研究最小距離的L3實驗和在國際空間站上研究最大距離的AMS實驗,這兩項工作都離不開卓有成效的國際科技合作。
L3實驗是一個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6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貢獻了12噸BGO晶體,多位中國科學家對數據分析作出了重要貢獻。
探索宇宙奧秘的AMS實驗也匯集了眾多科學家的合作成果。丁肇中介紹,在探索宇宙線的起源方面,AMS總共收集了超過1920億條宇宙線數據,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所有的物理結果都與現有理論不符合。AMS現在收集的數據和暗物質對撞產生的理論很符合,現在正在去大量收集新的數據來確認已找到的暗物質。
丁肇中表示,他的大多數實驗都受到很多人反對,認為“實驗沒有物理意義”和“實驗極困難,不可能成功”。但在過去40年,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和他合作,對實驗做出重要貢獻:一是實驗結果改變了對宇宙的認知;二是每個實驗都發展新的儀器,使實驗成功。
“基礎研究的原動力是人的好奇心,技術的發展主要生根于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和教育投資是新技術和工業發展的原動力。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于技術轉化,經過一段時間,基礎研究不能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現象,也就沒有什么可以轉化的。”丁肇中說。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曼徹斯特大學英國皇家欽定教授安德烈·海姆爵士認為,目前科技范式產生了轉變,科學家不再由個體承擔科學研究,科學進展深受來自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影響。
高能物理是國際科學合作的典型范例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基于對合作共同的認識和目標,高能物理在過去50年當中建立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各種不同的合作范式,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
而高能物理的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擴展到天文和宇宙學的研究領域,“未來科學的發展趨勢就是規模越來越大、設備越來越復雜、參與合作的人會越來越多,國際合作的形式規模和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王貽芳說。
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英國物理學會CEO保羅·哈達克認為,當前物理領域依然存在著許多重大的挑戰,迎接問題就必須要走出自身的科學領域,尋求工程和數據科學領域合作伙伴的幫助。
“我們談多學科研究,不是蜻蜓點水地了解一些事物,而是讓專家、科學家進行深度合作。”保羅·哈達克說。
西湖大學講席講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默罕默德·薩萬的研究組匯集了多個學科和機構,他從生物醫學和生物工程角度出發,指出目前領域內大概60%~70%的參考文獻來自于其他學科,多學科合作是“必要的而不是可選的”,沒有這種合作無法向前推動研究。
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疫苗的研制正是多學科合作的成功案例。保羅·哈達克表示,物理學家采用工程師制造的高功率加速器裝置確定病毒的特征,化學家和生物學家負責藥物的研發等,“面對這些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們需要與多學科團隊進行合作”。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更為廣泛的跨學科合作越來越多。倡導開放的精神,是科學共同體的價值所在、也是責任所在。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吳玉章認為,科技共同體在雙邊、多邊的科技合作計劃建立標準和數據的規則,發展新技術與技術應用,組建聯合科學中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發起全球性的科技計劃方面至關重要。
針對生物醫學的國際合作,吳玉章表示國際合作項目必須多層面開放資源,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影響力。
“例如對有關特定器官、組織、技術和計算方法的討論,應該在多個平臺上進行,還應該建立統一的科學委員會做出決策,做到高效的組織。”吳玉章說。
促進開放科學,科技期刊的開放獲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保羅·哈達克指出,通過影響因子來衡量出版物價值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直接衡量相關文章的使用情況和關聯性將是更有效的做法。
Science,Volume384,Issue6691,5Apr2024《科學》第384卷,6691期,2024年4月5日化學物理Chemical-PhysicsSinglebody-coupledf......
3月28日,“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創智組織管理數字技術研究院協辦,來自教育界、企業屆和專家學者近200人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北京大學未來......
4月1日至2日,2024年全國數據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后的首次全國數據工作會議。會議從著力健全基礎制度、釋放要素潛能、加快轉型賦能、促進科技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安全保障、推進......
3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2024年“學森挑戰計劃”啟動儀式。2000余名高一學子及百余所重點中學校長線上下齊聚交大,共話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學一體化培養。 今年是“學森挑戰計劃”開展的第四年......
3月29日,2024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召開,論壇緊密圍繞“聚力協同·創新賦能”的核心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推動醫療器械產業的創新發展。本次論壇匯聚了300余位師生校友及醫療產......
質量管理創新是產品和服務持續改進的重要路徑,每一次產品革新、服務提升都會伴隨著管理創新成果的輸出,管理創新是技術革新、產品開發、服務提升的基礎。通過建立質量褒獎制度,樹立質量管理創新標桿,促進質量持續......
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李志堅在工作報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將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升級、建設湘江科學城、“4+4科創工程”、建設長沙全......
根據《湖南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建設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湖南省工信廳組織專家對已批復創建或認定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進行了2023年度考評。經專家組評審,考評結果為2家優秀、6家良好、3家合格、1家不合格......
2月2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學、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揭示人類......
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發展協會發布《智慧園區設計和建設技術規范》、《云平臺服務創新評估指南》、《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規范》三項團體標準。公告如下:各有關單位:根據協會團體標準制定工作管理辦法,現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