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創智組織管理數字技術研究院協辦,來自教育界、企業屆和專家學者近200人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中心創始主任林建華發言。主辦方供圖
圓桌論壇。主辦方供圖
上海創智組織管理數字技術研究院教授陳春花主持了開幕式。在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中心創始主任林建華提出,討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沖擊需要思考兩方面問題:將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他強調作為創造性根源的默會知識的重要性。
在主旨發言中,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漆遠做了題為“AI for Science”報告。他從科研、知識、社會需求與大學人才的供需關系,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四個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的挑戰。
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高毅勤以生命科學中的分子研究為切入點,闡述了人工智能所起的作用以及為什么有效,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分子科學研究中的可能發展趨勢,并討論了從科學研究的結果反哺人工智能研究的可能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以“AI時代的育人創新”為題,強調了人工智能時代應以重思維、超學科、智能化為策略,以提高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教育評價模式為切入,用超限理念引領育人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胡祥恩以“探索在教育中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確方法”為題,提出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啟發式教學法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自我探索、跨學科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人文中心主任陳躍紅分享了自身如何去入手發起論題,創新性采用人機交互問答的新研究模式,嘗試探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對人文學科影響的鮮活案例。
智慧樹網的總裁王暉以“AI時代的教育變革”為題,從產業的觀察視角解讀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模型的智能體建立校本子領域的知識庫,為大模型配備AI工具,構建校本AI能力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陳初升,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特聘教授王珠珠,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大光主持了主旨發言。
會議還圍繞高等教育未來如何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等話題,展開了三場圓桌討論,分別由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北京大學教育技術系系主任賈積有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郭文茗主持。
林建華做閉幕式總結,他表示,會議從工具理性的教育探討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未來,還將從價值理性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倫理等問題。“我們發現,無論人工智能是否存在,教育的基本問題是穩定的,如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動性等。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將更加重要。”
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大型語言模型,研究人員有望解碼基因組中隱藏的復雜......
近日,上海中醫藥大學發布了采購項目國際招標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830萬元,用于采購液相色譜離子淌度高分辨串聯質譜。以下是招標內容: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310000000240711114777......
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大型語言模型,研究人員有望解碼基因組中隱藏的復雜......
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設置,分析儀器分會承辦的“朱良漪分析儀器創新獎”共設有三個子獎項,包括“創新成果獎”、“青年創新獎”和“應用創新獎”。其中“創新成果獎”主要獎勵能提升我國分析儀器整體實力和水平的具有......
當來自約200個國家的1萬多名運動員齊聚法國巴黎參加2024年夏季奧運會時,他們將有一個全新、友好但不露面的聲音來迎接和引導他們巴黎奧運會將有多個AI元素,包括一款指導運動員的應用程序。圖片來源:Ch......
2024年7月27日,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人工智能領域“101計劃”工作推進會暨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教育部高教司高東鋒副司長、理工處郝杰處長,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沁......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貴元被舉報強制猥褻一事引發輿論關注。在接獲舉報24小時內,中國人民大學完成調查,通報稱舉報情況屬實并開除了王貴元。此外,陜西師范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太原科技......
李鋒亮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教授近年來,高校中因導學關系出現嚴重問題而引發社會輿論關注的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多起學生實名舉報事件,幾乎每次都能引發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其中,研究生培......
正方■包萬平每逢高考結束,招生都會成為各高校的頭等大事。為了搶到好生源,各校會想盡一切辦法,以在殘酷的競爭中獲勝。這種生源爭奪戰最早從國內頂尖高校開始,最著名的就是“清北狀元之爭”,此后逐步延伸到各類......
深陷“劇場效應”:高校招生為何越來越“卷”?編者按從“清北”之間的狀元爭奪,到遍及各層次院校的招生大戰;從生校之間的正常溝通,到優等生憑借高分不斷抬高價碼……近年來,每逢盛夏的高校招生季,比天氣還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