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9-17 12:15 原文鏈接: 填補空白!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發表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闡述了返回樣品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征。

    月壤與巖屑特性

    論文中指出了嫦娥六號返回樣品具有較低密度,表明其結構較為松散,孔隙率較高。顆粒分析顯示,月壤的粒徑呈現雙峰式分布,暗示樣品可能經歷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與嫦娥五號樣品相比,此次樣品中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表明該區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影響。

    此外,嫦娥六號采集的巖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巖、角礫巖、粘結巖、淺色巖石和玻璃質物質組成。其中,玄武巖碎片占總量的30%~40%,其礦物以輝石、斜長石和鈦鐵礦為主,橄欖石含量極低。角礫巖和粘結巖由玄武巖碎屑、玻璃珠、玻璃碎片以及少量的斜長巖和蘇長巖等淺色巖石碎屑物質構成,進一步揭示了樣品來源的復雜性。

    △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典型圖像。(a)從嫦娥六號鏟取樣品中挑選出的部分大于1毫米的巖屑顆粒。(b-e)不同結構特征的玄武巖屑,(f-g)角礫巖和(h)粘結巖的背散射圖像(BSE)。典型玄武巖(i 和 j)、粘接巖(k)、淺色巖屑(l)和玻璃物質(m 和 n)顯微鏡照片。

    礦物與地球化學特征

    礦物學分析顯示,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主要物相組成為斜長石(32.6%)、輝石(33.3%)和玻璃(29.4%),其中玻璃含量接近阿波羅樣品的下限。此外,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斜方輝石,暗示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存在。

    地球化學分析進一步揭示,嫦娥六號樣品中的鋁氧化物(Al?O?)和鈣氧化物(CaO)含量較高,而鐵氧化物(FeO)含量相對較低,這與月海玄武巖和斜長巖混合物的特征一致。此外,樣品中的釷(Th)、鈾(U)和鉀(K)等微量元素含量顯著低于KREEP玄武巖,與位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中的阿波羅任務和嫦娥五號任務的樣品表現出了巨大差異。

    月球科學的新篇章

    △嫦娥六號、嫦娥五號、美國Apollo計劃及蘇聯Luna計劃落點示意圖

    據了解,人類在探索月球的浩瀚征途中,曾先后通過6次Apollo任務、3次Luna任務和1次嫦娥五號任務,從月球表面帶回380余公斤樣品。然而,所有這些樣品均來自月球正面。中國嫦娥六號任務首次完成人類從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帶回1935.3克珍貴樣品。這次采樣任務的著陸點位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采樣點位于SPA盆地內部阿波羅撞擊坑邊緣,該區域月殼極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擊盆地的原始物質。

    嫦娥六號樣品不僅包括了記錄火山活動歷史的玄武巖,還混合了來自其他區域的非玄武質物質。這些樣品,如同月球遠古時期的“信使”,為我們研究月球早期的撞擊歷史、月球背面火山活動以及月球內部物質組成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背面樣品不僅填補了月球背面研究的歷史空白,更為我們研究月球早期演化、背面火山活動和撞擊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也為理解月球背面與正面地質差異開辟了新的視角。隨著對這些珍貴樣品的深入研究,有望不斷加深對月球內部結構、物質成分及形成演化過程的理解,推動月球及行星科學的蓬勃發展。


    相關文章

    填補空白!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填補空白!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填補空白!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3000→3!國科大師生與月球“雙向奔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1.2億年前仍“活著”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副研究員何雨旸與合作者,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中找到的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巖漿活動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這一研究結果再次刷......

    空間中心實現月球極區撞擊坑迷你尾跡的三維混合PIC模擬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第一站。近年來,月球極區撞擊坑的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分布的觀點,成為國際月球探測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由于地形遮擋,極區撞擊坑附近的空間環境比較復雜。一......

    港大研究揭嫦娥六號月背著陸點隱匿巖漿活動

    中新社香港8月27日電(記者韓星童)香港大學(港大)27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侵入式巖漿產物在嫦娥六號著陸區分布廣泛,有助科學家將來認識月球背面其他區域。早前,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完......

    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嫦娥五號月壤發現可大量生產水的方法

    22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消息顯示,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創新》在線發表了題為《月球鈦鐵礦與內源性氫反應產生大量水》的研究文章。該文章通過研究嫦娥五號月壤不同礦物中的氫含量......

    月球南極存在古代巖漿洋遺跡

    《自然》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3號任務數據對月球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月壤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維克拉姆登陸器著月點。圖片來源:《自然》2023年8月,印度的維克拉......

    科學家通過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提出大量生產水的方法

    8月22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航天五院錢學森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南京大學等的科研團隊,在《創新》(TheInnovation......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