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進靈敏機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發。相關研究發表于最近的《先進材料技術》雜志。
最新研究負責人、意大利科學家安娜·科克萊特領導奧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學固態物理研究所團隊研制的這款智能皮膚,每平方毫米有2000個獨立傳感器,比人類指尖更靈敏。每個傳感器內部是以水凝膠形式存在的智能聚合物,外殼是壓電氧化鋅。
科克萊特解釋道:“水凝膠可以吸收水分,在濕度和溫度發生變化時膨脹。在此過程中,水凝膠對壓電氧化鋅施加壓力,壓電氧化鋅通過電信號響應此壓力和所有其他機械應力。這種超薄材料能以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同時對力、水分和溫度作出反應,并發出相應的電子信號,這種擁有多傳感器特性的材料是智能人工材料技術領域的‘圣杯’。”
據悉,第一批人造皮膚樣本的厚度為6微米,而人表皮的厚度為0.03—2毫米。人造皮膚還可做得更薄。此外,人類皮膚可感知約1平方毫米大小的物體,人造智能皮膚的靈敏度為人類皮膚的1000倍,可以探測微生物等更小的對象。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首次結合3種物理化學方法:水凝膠材料的化學氣相沉積、氧化鋅的原子層沉積和聚合物模板的納米印刷光刻,研制出了這種智能皮膚。智能皮膚有望應用于諸多領域。如在醫療保健領域獨立檢測微生物并給出相關報告,還可用于能感知溫度或濕度的人體假肢,能更靈敏地感知環境的機器人等。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轉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導和調控短期碳循環的關鍵參數。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將枯落物或根沉積物轉化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這可能有利......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方家松團隊基于來自世界最深海溝(挑戰者深淵)沉積生物圈的新型綠彎菌基因組分析,在細菌適應深海環境的代謝策略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微生物學頂級期刊Microbiome發......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保護團隊在患病蜜蜂中鑒定到多種病原真菌及真菌內病毒,同時在蜜蜂及蜂蜜中鑒定到多種細菌,研究發現了真菌-病毒、真菌-細菌及細菌-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為蜜蜂病原真菌及......
近期,國家疾控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專家在ChinaCDCWeekly雜志發表國家致病菌識別網(ChinaPin)專題系列文章,通過六篇分析文章和應用報告,系統介紹了國家致病菌識別網的功能和使命。其中高通量......
打虎亭漢墓地宮中保存的《宴飲百戲圖》和《豆腐制作圖》等畫像石刻,詳細記錄了東漢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在中國考古和美術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然而,近年來打虎亭漢墓墓室墻壁上爆發白色菌斑。這些白斑是什么,它們......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評價與功能提升研究創新團隊聯合比利時根特大學環境學院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共同開展了長達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養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應的研究。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