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進靈敏機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發。相關研究發表于最近的《先進材料技術》雜志。 最新研究負責人、意大利科學家安娜·科克萊特領導奧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學固態物理研究所團隊研制的這款智能皮膚,每平方毫米有2000個獨立傳感器,比人類指尖更靈敏。每個傳感器內部是以水凝膠形式存在的智能聚合物,外殼是壓電氧化鋅。 科克萊特解釋道:“水凝膠可以吸收水分,在濕度和溫度發生變化時膨脹。在此過程中,水凝膠對壓電氧化鋅施加壓力,壓電氧化鋅通過電信號響應此壓力和所有其他機械應力。這種超薄材料能以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同時對力、水分和溫度作出反應,并發出相應的電子信號,這種擁有多傳感器特性的材料是智能人工材料技術領域的‘圣杯’。” 據悉,第一批人造......閱讀全文
? 給機器人“穿上”具備良好柔韌性、高靈敏度的“電子皮膚”,使機器人像人一樣敏感獲知環境信息,并做出相應反應。目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華濤副教授課題組宣布,“基于石墨納米片/聚氨酯納米復合材料的高柔性、高靈敏度、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已具備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條件。據了解,相關成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7月29日報道,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甲蟲的翅膀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柔韌的電子傳感器,其能捕捉到一只瓢蟲行走時的輕柔腳步聲,也可以區分剪力和扭力,就像人體皮膚一樣。它還可以綁在手腕上,作為心率監測器使用。29日出版的《自然·材料》雜志對傳感器的設計進行了描述。
科幻電影中,高度智能化的武器總是“很酷”。實際上,智能化的確是未來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英國一家企業就在研制“智能皮膚”,讓戰斗機像人一樣感知損傷和周圍環境。 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日前發表公報說,該公司“先進技術中心”正在研發的這種“智能皮膚”中,將嵌入上萬個微型傳感器。將這樣的“皮膚”包裹在機
這款紅外測溫門插電即可用,穿過即可語音播報數據,無需人工操作,也無需有人監督,溫度超出范圍可發出滴滴的報警聲,一直處理為止,很大程度上節省人力物力,為防疫工作做出很重要的貢獻,目前是很多企業的選擇設備!!!一、產品概述門框式紅外測溫儀是一種特種設備,專用于疫情時期的出入境口岸、港口、機場、所、碼頭、
皮膚是機體和環境接觸的主要界面,也是無數微生物的家園,這些微生物組成的復雜生態系統被稱為皮膚微生物組。 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領銜的研究團隊,在一月五日的Nature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皮膚微生物組能夠顯著影響機體的免疫力。 皮膚上共生的微生物群體有著很高的多樣性,這個群體
?皮膚檢測儀是用來檢測皮膚的儀器,是一種能正確判斷皮膚狀況,有時候我們感到皮膚出油太多,可能認為這是營養過剩導致,但可能實際情況是我們皮膚缺水導致的水油不平衡,這就需要一臺皮膚檢測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主要應用在美容、醫療方面,有臺式的,有袖珍型的,有單一功能的,也有多功能綜合性測試儀。北京迪科提供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的傳感器在分離各種化學成分方面更有效。讓氣體先通過*個試管獲得初步線索,然后用一個泵和壓縮機從*個試管中收集氣體,間隔規律地送入第二個試管中,進行第二道檢測。第二個試管內涂有一層極化聚合物,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帶負電,會減慢那些被極化了的氣體分子的速度,未極化的分子能以更快速度通過。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小鼠皮膚中的免疫系統應對天然定殖于皮膚中的各種微生物(稱為共生體)會開發出不同的反應。 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為首的科學小組發現,每種類型的微生物會引發獨特的不同的免疫系統,這表明皮膚中的免疫細胞能迅速感測和響應微生物群落的變化。 這些發現有助于澄清皮膚共生體
電子皮膚 科學家已經發明出一種超薄電子皮膚,把它貼在身體上能夠測量出人體的含氧量。這一發明還能用于其他生理體征的監測,讓智能手環成為過去。 日本研究人員稱,這項電子皮膚的發明能夠便于醫生在外科手術時監測人體器官中的含氧量。 科研人員正在通過研發具有超強延展性的材料來仿制人體皮膚,制造出超薄
歷史上,人類很久以前就會利用真菌做面包和啤酒了,然而我們對居住在自己身體上的真菌卻并十分不了解。 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首次解析了人類皮膚上的真菌多樣性。他們對健康人不同皮膚部位的真菌 DNA 進行了測序,明確了皮膚上正常真菌群落的構成,為研究真菌類皮膚病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