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講,曾以為“分數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已在高考后終止,卻沒想到,在大學里面,還有著這樣一場“惡戰”,名為“績點之爭”。
近日,北京大學校報發文《放棄績點——成績評定改革在“生科”》,調研學校成績評定改革推行的情況。
圖源:北京大學校報官微
文中顯示,在高強度的學業考核壓力下,無數學生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內卷泥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放棄GPA排名,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
績點之爭
提到大學成績,離不開“平均成績點數”(GPA,Grade Point Average),這是目前國內大學評價學生的關鍵指標,在獎學金評選、保送生資格評選和申請國外大學時占據重要地位。GPA計算會將每門課程的績點乘以學分,加起來以后除以總的學分,得出平均分,因此,學分不同的課程在GPA中的權重也有所不同。
大學里,績點作為資源分配和人才競爭的“準入門檻”,幾乎成為了學生的“生命線”。
在一篇《我國當代大學生內卷表征與歸因研究》的論文里,正在攻讀研究生的作者寫大學里的現狀:“他們可以不考慮個人學習志趣,活在被績點統治的世界里。”真心交朋友,并不屬于績點范疇,并且最后所有手握績點的人還要彼此PK......績點之爭,讓大學變成了更加殘酷的“后高考”。
績點“廝殺”最為激烈的戰場莫過于保研戰場,以0.01分微弱優勢勝出和0.01分惜敗的案例屢見不鮮。績點是保研考核的重中之重,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中指出,申請條件是專業成績排名“名列前茅”。
中國人民大學2024年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
除此之外,在學校評獎評優中,在出國黨申請國外高校,甚至在畢業求職過程中,績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張必不可少的“門票”。
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2024年校園招聘公告
圖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然而,一模一樣的績點,由于背后卻經歷了不同的評價過程,有著天差地別的獲取難度。中國科學報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有學者以美國大學的平均績點為例,指出理科系平均績點比人文學科要低0.4分,社會科學低0.2分。同時,不同學校之間的績點難度也各不相同,有網友就曾在知乎上提問985是否有績點給分偏低的現象,排名在前7%左右,績點卻只有3.5......一分一毫之差都能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
圖源:知乎
多校革新
2015年,清華大學宣布全面改革現有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用A、B、C、D、F等12檔等級記錄學生的成績,而不再是百分制。2019年5月20日,清華大學在充分聽取了學生建議后,發布了GPA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是教師的學術權利,教務部門尊重教師的學術判斷,不在成績評定工作中設置指導性的優秀率指標,”同時,2019年及以后入學本科生的成績記載方式將不再有“對等百分成績”。這項改革把打分權交還給了老師,充分給予了老師“評價自由”。
圖源:知乎網友
2021年,復旦大學針對“績點為王”的保研提出了新的舉措,據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消息,復旦大學2021年公布的保研推免政策是,申請人平均績點成績被折算為百分制學業綜合成績,再按70%權重計入遴選總成績,申請人參軍入伍服兵役、參加志愿服務、到國際組織實習、科研成果優秀、競賽貢獻突出等指標,經學校推免生遴選工作專家審核小組嚴格審核認定后,按最高30分納入遴選總成績。”
此項改革引起了很多保研同學的焦慮,擔心今后保研最終分數會出現“功利性地參加比賽,參加實習“,從而引發新的內卷,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增加的內容讓評價依據更加多樣,且國際比賽設置的評判標準相對比較剛性、過程可信,進而增加了對學生評價的剛性。就此而言,這是一項良性的改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決定從2020級開始采取的“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方案中明確顯示:不再計算GPA,全體同學用優秀率(A%)和優良率(AB%)替代GPA。在實行前,學院內對學生們組織3次問卷調研結果顯示,試行等級制的支持度達到88%。
是手段不是目的
績點制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評判,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績點制更加科學、規范,能夠最大程度地激勵和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
正如中國科學報學者所說,“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應該更好地教育學生:從一所好大學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專注于分數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質所在。”
而對于處于競爭中心的學生來說,無論是績點制,還是百分制,或是其他考核評價體系,都是一種“外視”,而真正重要的則是“內視”,是自我的實現和成長。成績只是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伴生品,而每個人自身更多的潛力則需要“自我考試”才能夠發掘。
歸根到底,績點只是一張入場券,拿到入場券后,這種自身的獨特性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