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廣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動可以幫助競爭性微生物群體突破物種多樣性“極限”,促進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在環境擾動下的穩定維持。
生命系統普遍服從“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基本規律,而微生物生態系統里卻經常擁有大量既相互競爭又穩定共存的物種。如何解釋這一看似悖論的現象,是微生物生態學的一項重大難題。理解競爭性群體中物種多樣性涌現和維持的機制,對于復雜微生物群落的定向改造和理性設計至關重要。
基于以上背景,王騰團隊首先建立了復雜菌群中物種互作和基因流動的時空動力學模型。首先通過對雙物種競爭體系的數學分析,推導出了物種共存概率的解析解,發現提高基因流動速率可以大大拓展物種穩定共存的相空間。
通過在高維參數空間內的隨機化,王騰團隊進一步計算了復雜群體中競爭性物種共存概率隨物種數量的變化曲線。研究發現,無基因流動時,物種共存概率很快衰減為0,標志著物種多樣性的“極限”。在這一極限之上,群體無法維持所有物種的穩定共存,必會有物種被淘汰,使得多樣性恢復至這一理論極限之下。而基因流動可以顯著減緩物種共存概率的衰減速度,使得大量微生物群落可以在經典理論預言的“極限”之上穩定存在。
此外,團隊還在菌群模型中引入了環境擾動,并模擬了復雜微生物生態系統在不確定環境中多樣性的變遷。基于這些發現,團隊提出微生物生態系統“動態中性”的全新概念,即與傳統的“中性假說”相比,動態的基因流動可以為環境擾動下的群體結構提供“有效緩沖”。這一概念是對微生物生態學理論“大廈”的有力補充,為如何構建多樣化菌群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5154-w
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兼科技委主任彭壽自履職以來,持續聚焦材料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彭壽再度圍......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亞洲高山區發育著規模僅次于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其形成冰湖的水位年際怎樣變化?如何影響環境和下游地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聯合中外合作伙伴,最新完成“亞洲高山區冰湖水位空間格局與變......
不僅人類會遇到肥胖問題,狗狗也會。據法新社報道,在美國《科學》雜志6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收集241只拉布拉多犬的口水樣本并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一種名為DENND1B的基因與寵物狗肥胖......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2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悉,該院葉文秀研究員和郭立研究員團隊繪制了全球首個涵蓋葡萄屬的歐亞、北美和東亞世界三大種群的72個葡萄種質材料的單倍型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葡萄屬豐富遺傳......
小于1毫開爾文的極低溫,相當于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的幾千分之一;300吉帕斯卡的超高壓已接近地心壓力;達到26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強磁場,比地球磁場高出幾十萬倍;不足100阿秒的超快光場,成為捕捉千萬億分......
在生命科學的廣袤領域中,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宛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探索遺傳變異與健康、疾病關系的道路。想象一下,若能整合全球各機構的基因......
關于面向企業征集202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大科學問題需求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團隊在《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Products)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無患子的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