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23日電,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在長沙逝世,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23日追思袁隆平先生,為痛失良師益友萬分悲痛,認為袁隆平先生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表示要接續奮斗,確保祖國的每一次豐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表示,袁隆平先生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袁先生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成就斐然,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
在中國超級稻育種工作中,沈陽農業大學多方面得到了袁隆平先生的支持與指導。袁先生多次來沈農交流與合作,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去年9月27日我專程去湖南探望袁先生,看到他精神矍鑠、老當益壯,深為他心系稻作事業的精神所感動,誰知彼時一別,竟成永訣。袁先生的逝世是中國農業科學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更是稻作科學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痛惜。”陳溫福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追思說,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榮獲“共和國勛章”后,在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矢志自主創新”座談會上,他與袁先生有過一次近距離的接觸。“袁隆平先生以其獨特的創新思維,在農業科研道路上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時刻激勵鼓舞著我們這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
袁隆平先生一生學農為農,知農愛農,強農興農,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使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康紹忠表示,袁隆平先生愛農愛國、扎根大地、永攀巔峰、甘于奉獻的科學家精神滋養著祖國大地,“我們將細心灌溉呵護他撒播的科技和夢想,專注田野,接續奮斗,確保祖國的每一次豐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指出,民以食為天,是袁隆平先生勇于擔當,勇于探索,勇于創新,讓中國糧食產量年年攀升。使得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讓國人在吃飽飯的基礎上力克攻堅,使得祖國的各項事業穩步向前推進。袁先生的一次次科技攻關,讓世界矚目,不愧中華民族的脊梁。
“袁先生與我個人交集不多,回憶袁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袁先生所說‘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一直激勵著我們。”李玉說。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劉旭院士表示,袁隆平先生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一生全心致力于水稻種質資源挖掘和創制。1964年,袁隆平發現天然雜交的水稻植株,并于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由此拉開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4年,袁隆平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開創雜交水稻技術應用先河,使中國雜交水稻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他創立的雜交水稻學科,為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發展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劉旭表示,袁隆平先生一生追求“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兩個夢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事業,累計推廣雜交水稻90億畝,每年增產稻谷可多養活8000萬人,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卓越貢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與袁隆平相識有數十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說,袁隆平先生作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一直帶領我們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袁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品德高尚、令人尊敬和愛戴的長者。袁先生一心為民,執著追求、不畏困難、勇攀高峰、無私奉獻、提攜后學,是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朱有勇表示,袁隆平先生雖與世長辭,但他的功勛將永載史冊、彪炳千秋,永遠激勵著農業科技工作者為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糧食安全事業努力奮斗。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曾在袁隆平院士身邊工作33年,“我得益于袁院士的悉心指導和培養,我也是袁隆平院士科技創新精神的受益者。”他說,袁隆平院士的胸懷、境界和共產主義理想,是他學習的榜樣和楷模,袁院士寄語農大師生“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的八字箴言,“我們將永遠銘刻在心”。
“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學習和弘揚袁隆平院士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情懷,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獻身精神,敢于探索、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創新精神,胸懷全局致力于人類糧食安全的道德風范,嘔心瀝血、培養后學的蠟燭精神,培養更多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現代農業人才,攻克農業領域卡脖子關鍵問題,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負袁隆平院士的遺愿和囑托。”鄒學校說。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院士回憶稱,自己大三時學校請袁隆平先生給學生作報告,“那是我第一次當面見到袁先生,并聆聽他的報告。那時沒有幻燈、沒有PPT,一張板凳加上一張桌子,簡陋的階梯教室,他給我們娓娓道來雜交稻的深奧道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的艱難過程,分享雜交稻這一重大科技成果。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人是吃稻米的不是吃稻草的’,他說當時有人譏諷他們的雜交稻,他沒有退縮,而是努力前行”。
“后來,我多次接觸袁先生,老人和藹可親,交流中字字句句體現了對水稻高產的不懈追求。”鄧秀新說,袁先生幾十年如一日,追求稻中道,從三系到兩系,單產不斷躍升,引領中國水稻育種不斷前進。“他是水稻科學的旗幟,也是作物科學的旗幟,更是農業科學的旗幟”。
近日,新西蘭皇家科學院(RoyalAcademyofSciencesNewZealand)官方公布了其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新西蘭皇家科學院自1867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新西蘭最高級別的學術機構,代表......
記者2月29日從廣州南方學院官網獲悉,該校“現任領導”一欄發生變化,校長一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擔任,并將于近期到任。廣州南方學院成為廣東第二所由院士擔任校長的民辦高校。此前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近日,廣州南方學院迎來了一位備受矚目的新校長——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廣州南方學院官網于2月27日更新顯示,湯濤院士已正式出任該校校長,并預計近期將正式到任。湯濤院士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卓越......
日前,由湖北中醫藥大學牽頭組建、運營管理的全國首個中醫藥領域實驗室——湖北時珍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王廣基、董家鴻、鄔堂春、肖偉、陳士林受聘為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日前,由湖北中醫藥大學牽頭組建、運營管理的全國首個中醫藥領域實驗室——湖北時珍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王廣基、董家鴻、鄔堂春、肖偉、陳士林受聘為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據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起鶴,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0日9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朱起鶴據公開資料,朱......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在社交媒體上發文點評了一部電影《熱辣滾燙》,其中涉及到減肥100斤的賈玲。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賈玲是知名的娛樂圈明星,而顏寧院士則是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一言論卻引起了網友......
18日上午,電影《熱辣滾燙》發布宣傳曲《一切都來得及》MV,主演賈玲以蛻變前后兩個造型深情獻唱,賈玲大波浪、晚禮服造型引發熱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發文談到了自己的感想。顏寧寫道:“今年春節還沒看......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學宋爾衛、蘇士成(導師宋爾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華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張其沖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陳明,共同發表了一篇關于高性能半導體纖維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igh-quality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