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監測在環境治理中起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提供數據基礎:為環境治理決策提供準確、全面、實時的大氣污染數據,包括污染物濃度、種類、時空分布等,幫助了解污染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確定污染來源: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可以追溯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如工業排放、交通尾氣、農業活動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評估治理效果:對比治理前后的監測數據,評估各項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為調整和優化治理策略提供依據。
預警和應急響應:及時發現大氣污染濃度的異常升高,發出預警,為采取應急減排措施、保障公眾健康爭取時間。
支持科學研究:為大氣污染形成機制、傳輸擴散規律等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推動污染治理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公眾信息公開: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增強公眾對大氣環境質量的了解,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促進公眾參與和監督環境治理工作。
制定環境標準和法規:為制定合理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科學依據。
促進區域協同治理:在跨區域大氣污染問題上,通過監測數據的共享和分析,促進區域之間的協同治理,共同應對大氣污染問題。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顆科研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兩星投入使用后,將對大氣環境與陸地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為建設美麗中國,有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
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公告【項目概況】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湖北省政府采購電子交易數據匯聚平臺(網址:https://czt.hub......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光學波段的信號可以作為探測熱木星大氣逃逸的探針。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們通過觀測遠紫外波段的信號,發現......
副熱帶季風區是世界人口的聚集區。低層副熱帶大氣環流連接熱帶信風和中緯度西風,通過副熱帶高壓的西側將熱帶的水汽向極地輸送,調控全球的能量和水汽循環。因此,副熱帶季風在全球變暖下的變化特征和機制是氣候變化......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上,全球32個大氣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瓦里關本底站已運行了整整29年。1994年9月17日,瓦里關本底站正式掛牌,開始了為地球“測溫”的工作。它也成為......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指出,如果維持現行保護政策,預計到2040年,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其他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至1980年之前的水平。盡管臭氧層完全恢復尚需時日,但人類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1987年,國際社會......
“對比歐美和亞洲其他典型國家的多個指標,中國已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這得益于中國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和排放標準提升等一系列關鍵措施。”在近日舉行的2022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
因疫情影響,導致各種會議、展會暫停或延期舉辦,為了充分展示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林廢棄物行業發展,展示優秀品牌企業、挖掘創新技術、推廣應用產品,傳播區域項目信息,宣傳先進經驗,現誠邀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