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輸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在大出血時,按照預先制定的血液成分方案予以輸血,需要婦產科醫師、麻醉醫師及輸血科醫師及血庫共同努力完成輸血協議。
隨著剖宮產率的增加,胎盤前置及植入的發生率增加,產后出血已成為圍產期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則。
當下對于大出血的病理機制研究較多,鑒于早期蛋白C及纖溶途徑的激活,目前止血復蘇成為新的治療途徑,即早期使用血液制品及止血藥物,而不是晶體液復蘇。
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Luis教授等對大量輸血方案在產科中的應用進行總結。研究者指出產科一旦出現大出血,應按照比例輸注濃縮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及血小板,而無需等待實驗室檢查結果,文章發表在AJOG上。
既往經典的液體復蘇為晶體液及濃縮紅細胞,除非凝血檢查提示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50000/mm3,纖維蛋白原<100-150mg/dl、凝血酶原時間(PT)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延長1.5倍以上,才予以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和血小板等制品。
大出血予以輸注晶體液復蘇會增加血管內靜水壓同時沖刷血管內皮的新鮮凝血塊,加重出血。
同時,大量的晶體液進入第三間隙,導致腦水腫、心衰及肺水腫。腹腔內壓力增高導致腎臟灌流不足甚至引起腹腔間室綜合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出血所致的腎衰使用大量晶體液時,尤其是富含氯離子的液體復蘇時易導致腎間質水腫、腎靜脈閉塞從而不利于重建腎功能。
目前多主張使用平衡鹽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術前控制出血時收縮壓控制在80-100mmHg是可行的,可避免持續失血。但是,因為需要維持宮內胎兒的灌注,產科的允許性低血壓尚待評估。
新鮮冰凍血漿及血小板
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是以1:1:1的比例使用。一個單位的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 5000-10000/mm3,用量為1單位/10kg。
1L的新鮮冰凍血漿含有2g纖維蛋白原,一個單位的新鮮冰凍血漿可使血清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使用濃縮紅細胞的時間為出血18分鐘內,1h內予以新鮮冰凍血漿。
重組人凝血活化因子 VII
此藥被批準用于血友病及體內存在凝血因子VIII及IX抗體者,但目前也用于旁路支架術后、創傷及產科出血,對于前面成分輸血無效者,可予以此藥。但此藥有動脈血栓的風險,且半衰期較短,并不是出血治療的一線用藥。
用藥前患者需滿足以下條件:血小板計數>50000/mm3,纖維蛋白原 >50-100mg/dl,溫度>32°C,pH值 >7.2,鈣離子濃度正常。
產科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病例報告,無證據表明此藥可以改善生存率,且此藥價格昂貴,不推薦常規使用,可予以氨甲環酸、纖維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復合物代替。
纖維蛋白原
大出血時纖維蛋白原最先被消耗,既往指南建議將血清纖維蛋白原濃度控制在100mg/dl以上,目前建議維持在150-200mg/d,孕婦的血清值水平常高達400-500mg/dl,因此孕期出現纖維蛋白原低值往往病情更嚴重。
一個單位的纖維蛋白原可使血清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一般成人用量為10單位。
氨甲環酸
最近的研究顯示,創傷后3h內接受氨甲環酸治療者生存率改善,且未見血栓形成的報道。
一項小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產后出血者使用此藥后出血量較對照組減少,因此,此藥是安全有效的。創傷醫學的研究發現,綜合應用冷沉淀及氨甲環酸可以改善預后。
凝血酶原復合物
凝血酶原復合物是人血清來源的一組維生素K相關的凝血因子,是逆轉華法林藥物作用的一線用藥。該藥的不同規格含有不同成分,用于拮抗華法林時(美國目前唯一批準的適應癥)用量為30-50單位/kg。
目前也被用于心血管及創傷科,可減少出血、減少輸血量,但相關研究較少,尚缺乏血栓風險評估。因此,不建議作為產科大出血時的一線用藥,對于難治性出血可以嘗試使用。
盡管目前非妊娠患者的輸血指南較多,但推廣應用到產科尚缺乏精確的數據研究。臨床醫師應該根據出血量、可能的止血時間及持續出血量的估計來做出決定。
研究人員建議對于大出血者(2h內失血量超過血容量一半,1-2h內輸注4單位紅細胞懸液后仍出血不止,收縮壓持續低于90mmHg 或心率大于120次/分)立即啟動大量輸血方案。
首輪用血為6單位濃縮紅細胞懸液、6單位新鮮冰凍血漿、6單位血小板及 10單位冷沉淀。第二輪輸血包括:6單位濃縮紅細胞懸液、6單位新鮮冰凍血漿及10單位冷沉淀,并同時送往手術室。
若出血仍未控制,從首輪用法重新開始。定期監測血常規及凝血功能,纖維蛋白原應維持在150-200mg/dl,同時可用氨甲環酸取代重組凝血因子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