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慶賀對接成功
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
三位試航員走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手舉國旗揮手致意
6月2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結束7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試驗,安全返回試驗母船。此次下潛最大深度達7020米。
素以謙和、內斂為美德的中國人,似乎在不經意之間把“上天”、“潛海”兩件事安排在了同一時間。假如不是這樣,上半年做一件,下半年做一件,那么今年中國就會多出兩個節日的狂歡。可是,偏偏就在端午節前后不緊不慢地一起做了。
兩件事看似毫無關聯,一邊廂忙天,一邊廂忙海;交通工具各異,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神舟九號飛船直奔天宮一號,向陽紅九號搭載蛟龍號有海洋六號相伴遠航大洋;兩撥英雄分歸兩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大隊的三位航天員,國家海洋科考系統的三位深潛試航員,從未謀面素昧平生……可是,一個兩千多年的古老節日,卻把他們連成了一氣。
于是,在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前后,全世界都在仰以觀天、俯以察海,仰俯之間看到的是中國生命的張揚。
以一己之生命,就為整個民族創造了一個節日的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昂首“問天”,長嘯“九歌”。既然“舉世皆濁,眾人皆醉”,那么,干脆就以自己的生命鋪展開一次生命的張揚。“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相信,第一批把粽子投入汨羅江的人們,一定是為詩人而哭泣的。今天端午,手中的粽子、江里的龍舟都是透著一派喜慶。兩千多年,一個偉大生命的張揚,愣是把一己之沉冤熬煉成民族之補藥,愣是把千百之悲哀吟誦成億萬之狂歡。
兩千多年了,“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
兩千多年了,投身汨羅江屈子,早該隨波逐流進入了大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我們的求索之路已達7000米大洋底部。歡迎歡迎,屈子有魂,請來蛟龍號,與我們促膝而談。
畫一個圓圈,圈內是科學,圈外是未知。圓圈越大,科學越多,未知也就更多!生性浪漫的中華民族,有多少人沉迷于對未知的求索啊。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啊,想以個體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涯的未知,肯定是個失敗的悲劇。但是,以一個民族前赴后繼生生不息的生命,去追求宇宙大地云水之間未知的世界,就是一種宏偉壯美的生命之張揚。
于是,在今年的龍舟賽后,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神奇的場景,公元2012年6月24日中午,中國航天員在操縱飛船實施手控交會對接,他們專注于眼前的電視圖像,在神九飛船和天宮一號飛行速度每小時超過上萬公里時,根據實時傳輸的數據,根據距離、高度、軸線差別、相對速度等進行準確計算,調整著速度角度及姿態的變化,讓兩個航天器的十字瞄準器一點點逼近重合。此刻,對接要求接近的相對速度是0.2米/秒,角度偏差1°之內,橫向偏差在0.2米到0.3米。靠近靠近再靠近,好!天衣無縫準確無誤對接成功!
就在同一天的早上,蛟龍號深潛馬里亞納海溝,第四次下潛試驗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當蛟龍號到達6900米時,母船向陽紅九號指揮部里,全體人員都屏住了呼吸,當深度表超越了7000米,到達坐底深度7020米,儀器顯示所有人員和設備狀態正常時,指揮部的掌聲歡呼聲直達海底!蛟龍號潛航員葉聰、楊波、劉開周在海底向九天之上的神舟九號祝福: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中午,完成受控對接的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也向五洋之下的蛟龍號三位潛航員表達了祝福和敬意!
從1957年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飛向太空,人類射向太空的各式航天器已達6000多個;自1959年法國研制的SP-350潛水器下水,人類對于海底世界的探索,已有4個國家達到萬米的深度……今天,中國的載人飛船和載人深潛,雙雙進入了世界前五。就其工作功能而言,中國的蛟龍號深潛器,甚至堪稱世界第一。
從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到今天“神九”載人與“天宮”對接,中國已經飛升了9艘飛船,其中3次載人航天,只用了不到13年的時間。而載人深潛挑戰7000米深海,從可行性研討,編寫完成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方案,到最后啟動實施,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
就這樣,中國生命的紋理上,一天一海的兩條事業線,在2012年的端午節前后,圓融交會了。高天深海,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生命的張力,看到了中國生命的形態:就是在這些年,中國生命中需要財富,于是中國就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經濟發展規模;中國生命中需要速度,于是中國就有了全世界一流的高速鐵路;中國生命中需要察微,于是就捕捉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中國生命需要創新,于是中國就有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紀元……
兼容并包,博采眾家之長;千錘百煉,不移鴻鵠之志。筆者在神舟七號飛天時,曾撰文寫道,“支撐他們的有些東西是五千年亙古不變的,有些東西是幾百年貫穿始終的,有些東西是幾十年堅如磐石的!依靠著這些東西,他們曾經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封鎖和打壓,威武不能屈;他們曾面對三年自然災害的饑餓和災難,貧賤不能移;他們又面對開放引進帶來的繁榮和誘惑,富貴不能淫!”這些東西就是中國生命的特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遍世界依然中國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天入海還是中國魂。
固然,從人類越來越奇缺的資源角度考慮,太空有微重力資源、超高真空資源、無限的能源和物質資源,還有那廣袤無垠的空間資源;海洋蘊藏著大于陸地兩倍的各類資源,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又都在深海……
然而,中國科學家的追求并非區區功利,筆者在隨海洋六號赴大洋科考時,發現科學家們興趣更多的是對深海資源的保護與探索。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手動對接,讓我們感到的是一種駕馭的力量與樂趣,而不是一種攫取的功利與自得。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捧著一顆心去,不帶半根草回。”就此而言,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后, 據說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宣布:“月球屬于全人類。”是不是有點小家子氣了,月球以及宇宙中的一切都不應該屬于人類,也不會屬于人類。人類不能再把地球上的物欲帶到太空和深海!
中國的宇航員和深潛員體現著中國生命的好奇和浪漫,他們只是求知、求真、求解、求愛……所以,他們就把中國生命的偉力和魅力,張揚到了高天深海!
4月24日,在第8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科技館舉辦“致敬航天員——筑夢航天主題聯動科普活動”。活動現場,由中國科技館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共同實施的“航天員簽名墻”項目首次對公眾展示。后續,......
近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使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并取得成功。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能以亞微米級分辨率清晰呈現出航天員皮膚結構及細胞的三維分布,具備對皮膚表層進行結構、組......
2月10日,航天員費俊龍和張陸,在艙內航天員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結束了長達7個小時的出艙活動,順利返回“問天”實驗艙。肯定有航天愛好者好奇:經常從媒體看到航天員出艙的新聞,他們出去都干什么?事實上,作......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于近日擇機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自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順利進駐空間站組合體以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在軌工作生活70天,先后完成了與神舟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于近日擇機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自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順利進駐空間站組合體以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在軌工作生活70天,先后完成了與神舟十......
最近一段時間,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正在為首次出艙活動進行任務準備。與此同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空間站機械臂操控團隊也在同步展開相應的準備工作。為了確保航天員在機械臂的輔助下順利執行各項艙外作業,飛控團......
把航天員們送到太空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專為載人航天工程研制的,30年間一共發射了17次,次次成功。它和其他火箭有什么不同呢?總臺記者日前對長二F火箭的總設計師容易進行了專訪。總臺央視記者吳天白:長......
當航天員在剛剛建造完成的中國空間站內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飲用著循環水、吃著口味豐富的飯菜、忙碌而有序地工作、在獨立的小空間里安心入睡……有一群人,正在時刻關注著航天員在天上的一舉一動。他們,是離航天員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4.shtm傘花在空中綻放,牽引神舟十四號返回艙緩緩下落。日前,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返回,這也是東風著陸場首次迎接在冬季夜間執行搜救任務的挑戰。面對嚴寒和暗夜帶來的諸多困難,地面是如何準備和應對的?夜間搜索發現目標難由于直升機飛行的快捷性,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