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通過高分辨率觀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首次揭示了太陽暗條中非對稱雙磁繩系統的災變機制,為理解暗條爆發及日冕物質拋射提供了全新視角,這對提升空間天氣事件預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于日前刊發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
太陽暗條是懸浮于日冕中的低溫等離子體結構,其突然爆發可能引發日冕物質拋射,導致地球磁暴和衛星通信故障。傳統理論認為,暗條由單一磁繩支撐。但近年觀測發現,其內部常存在復雜磁結構。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利用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探測望遠鏡數據,對2018年4月3日日面上的中間暗條縱向振蕩展開了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清楚地追蹤到暗條非常復雜的扭纏結構,其中心部分是由相互纏繞很強的磁力線組成,其外面還有幾組纏繞較弱的磁力線包裹著中心部分,有些纏繞暗條主體的磁力線扎根暗條足跟部外面的區域。
研究發現,該暗條內部存在兩個磁通量比達1:5的非對稱雙磁繩系統。當較小磁繩受下方磁流沖擊時,兩者發生磁重聯并形成不穩定電流片,最終導致系統整體磁結構災變。雙磁繩的相互作用機制,突破了傳統單磁繩模型的局限性,揭示了暗條能量積累與釋放的新路徑。該團隊據此建立的災變臨界條件模型,可將暗條爆發預警時間提前至現有水平的2至3倍。
這一成果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美國大熊湖天文臺首席科學家托馬斯·里梅爾認為,中國團隊開創性地將高分辨觀測與先進數值模擬結合,為太陽爆發物理研究樹立了新范式。目前,云南天文臺正研發新一代空間天氣預報模型,相關技術有望在2026—2030太陽活動峰年期間投入應用,以減少衛星通信、導航系統受損風險。
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通過高分辨率觀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首次揭示了太陽暗條中非對稱雙磁繩系統的災變機制,為理解暗條爆發及日冕物質拋射提供了全新視角,這對提升空間天氣事件......
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通過高分辨率觀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首次揭示了太陽暗條中非對稱雙磁繩系統的災變機制,為理解暗條爆發及日冕物質拋射提供了全新視角,這對提升空間天氣事件......
太陽可能比人們想象的更頻繁地產生極其強烈的輻射,因為一項調查發現,類太陽恒星上“超級耀斑”似乎每世紀發生一次,并可能伴隨著粒子風暴,對地球上的電子設備造成毀滅性的后果。鑒于上一次襲擊地球的大型太陽風暴......
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日利用星震學方法,在探測類太陽恒星小尺度磁場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磁場在現代天體物理學中非常普遍且......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消息,歐洲空間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執行的“太陽軌道飛行器”任務捕獲的新圖像,展示了有史以來太陽可見表面的最高分辨率視圖,揭示了太陽黑子以及被稱為等離子體的不斷運動的帶電氣......
日冕作為太陽最外層大氣,其磁場是日冕加熱和空間天氣災害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由于日冕磁場較微弱,各國科學家對于如何開展磁場測量始終未取得太大突破。北京大學教授田暉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在國......
科技日報昆明9月1日電(記者趙漢斌)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團隊通過高分辨率的磁流體動力學模擬,成功揭示了太陽低層大氣中一種前所未有的快速磁重聯現象。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揭示了太陽低層大氣多溫小尺度熱爆發的形成機制。國際期刊《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埃勒曼炸彈和紫外暴,是普遍存在于太陽低層大氣中的兩......
極光非常罕見,但近日,黑龍江漠河和新疆阿勒泰的居民相繼欣賞到這一美景。5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在地球磁場和大氣的共同作用下,一場極光盛宴降臨這兩個城市。極光,是地磁暴引發的一種特殊天文現象,其誘因之......
在慕田峪長城拍攝的極光。高建明/攝■劉勇5月10日晚和5月11日凌晨,受地磁暴影響,全球多地出現罕見極光,這也是我國境內看到極光范圍較廣的一次,很多網友在朋友圈直播新疆阿勒泰地區拍攝到的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