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汪景琇,1944年生,遼寧撫順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太陽物理學家。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太陽活動和太陽磁場研究。基于我國太陽磁場望遠鏡向量磁場觀測,最早對太陽活動區磁場復雜性和非勢性給出定量描述,提出在太陽活動中存在兩階段磁重聯的理論,為我國太陽物理學研究作出積極貢獻。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獲中國天文學會張鈺哲獎,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市朝陽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太陽物理學家汪景琇的辦公室里有一幅照片,是由“黎明星”(風云三號E星)拍攝的我國第一幅19.5納米太陽極紫外圖像。這張照片,標志著我國在該波段太陽成像監測實現零的突破。“得到照片的第一時間,我就把它珍藏了起來!”回想起2021年我國取得的這次技術突破,年過八旬的汪景琇難掩喜悅之情。
揭示太陽活動區向量磁場結構和演化特征、發現太陽低層大氣存在磁重聯現象、發展太陽活動預報的觀測研究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汪景琇就投身太陽物理學研究。40多年來,每當國內外太陽研究相關領域有新的進展,汪景琇都第一時間了解、學習、論證、思考。“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每一步都很重要。我想緊跟前沿,為太陽物理學研究貢獻更多力量。”汪景琇說。
“耐心持續的觀測是太陽物理學研究的基礎”
人們為什么要研究太陽?
“在廣袤的銀河系中,作為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孕育了具有智慧生命的藍色星球。但她也有‘脾氣’,她的一系列活動,都會對地球及周邊環境產生很大影響。”在一堂科普視頻課上,汪景琇這樣描述太陽。
“我做過一段時間的基層氣象員,知道太陽活動會對地球大氣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個領域的研究十分有意義。”汪景琇說,系統地研究太陽一直是他埋在心底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本科學習地球物理的汪景琇第一時間報了名,選定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國家天文臺前身)的太陽物理專業。從此,在一長串太陽物理研究學者的名單里,出現了汪景琇的名字。
1983年,汪景琇在導師史忠先的帶領下,到國外訪學,第一次體驗了太陽觀測。一開始,汪景琇沒有接到具體的課題任務,但每天一大早,他就第一個到觀測站的圓頂(觀測實驗室),幫助觀測人員檢查觀測設備、做好望遠鏡聚焦等準備工作。
無論哪個觀測課題,汪景琇都緊盯著監測屏幕,了解觀測區域的結構特征和演化趨勢。休息時,他索性就躺在觀測站的地板上,一邊休息一邊琢磨太陽活動的規律;晚上,他還到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或進行磁流體力學的理論推演。
訪學期間,汪景琇和史忠先一道,完成了對該太陽天文臺磁象儀的定標工作,使天文臺的磁場觀測有了定量的結果。從那時起,汪景琇找到了自己的階段性研究方向,也認識到了觀測的重要性。“耐心持續的觀測是太陽物理學研究的基礎,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觀測。”這個理念,貫穿汪景琇之后的學術生涯。
“用我們自己的觀測設備,做出不一樣的研究”
在汪景琇訪學的同時,國內的太陽研究領域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1984年11月,由北京天文臺艾國祥教授主導建立的北京懷柔太陽觀測基地落成。這個坐落于風景如畫的懷柔水庫北岸的基地,聚焦太陽向量磁場觀測,豐富了當時科研人員觀測太陽的技術方法。
聽到這個消息,汪景琇迫不及待地趕回國,回到北京天文臺工作。“懷柔太陽觀測基地的落成,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學者關于太陽磁場和太陽活動的研究,將我國的相關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從此,汪景琇和史忠先成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的常客。由于國內計算機技術還沒有普及,太陽觀測又需要借助計算機和圖像處理系統提供支撐,汪景琇從零開始學習軟件編程和圖像處理系統、攻克語言難關、啃下一本本專著,使相關研究得以順利開展。
這時,汪景琇開始思考:“如何用我們自己的觀測設備,做出不一樣的研究?”懷柔太陽觀測基地中包含35厘米太陽磁場望遠鏡等我國獨創的研究設備,在同時測量太陽上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太陽磁場、速度場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何不以此為契機,在世界范圍內,首先做出更為系統的太陽向量磁場觀測?
為此,汪景琇開始探索系統的太陽向量磁場觀測的分析方法,先后提出向量磁剪切的概念、縱向電流計算的新方法和磁剪切發展方程,并早于國際同行四五年定量估計太陽活動區磁螺度(即磁場復雜性)。這些成果為國際同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在他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8篇代表性論文中,有6篇論文的數據支撐,是基于我國自己的太陽磁場望遠鏡觀測完成的。
“就是要瞄準國際前沿尋找研究課題,要相信,中國科學家可以做出世界頂尖的研究成果。”此后,汪景琇努力推動太陽觀測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參與創辦我國第一本英文天文學期刊、組織國際學術會議,不斷提升我國天文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羲和”“夸父”兩顆探日衛星的成功發射,我國初步建立了綜合性太陽觀測網。“這不僅提升了我們自己的觀測能力,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依托新的設備和技術,汪景琇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斷深入。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投身太陽物理學研究事業”
作為科學指導組成員,汪景琇最近正在為將于今年11月舉辦的亞太地區太陽物理國際學術會議做準備。這也讓汪景琇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時的情景。
上世紀80年代,汪景琇以報告人的身份參加了天文學學術交流會議。“參會的都是來自各個國家的太陽物理學專家,我當時只是一名碩士研究生,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報告很成功。”汪景琇說,那次會議打開了他的學術視野。
多年來,汪景琇一直鼓勵學生多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并積極為大家創造條件。汪景琇的學生、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金春蘭說:“每次與汪老師探討論文,他都給予鼓勵并對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但不做過多干預。他希望我們提出新觀點,并希望可以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
學生取得了成績,汪景琇有時比學生本人還高興。“我一直鼓勵大家,做研究不要給自己設限。在很多方面,學生應該比老師的研究更超前。”采訪時,汪景琇不時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書,在參考文獻中找到自己學生的名字,并興奮地指給記者看。在汪景琇培養的15名博士和7名博士后中,不少人已經成長為行業頂尖人才。
當下,汪景琇還在為太陽物理學研究忙碌著。日冕加熱被稱為天體物理學八大難題之一。“為什么作為太陽大氣的日冕,溫度可以高達百萬攝氏度的量級?揭秘這些問題,還需要不斷努力。我已經80歲了,得抓緊時間,還想再到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做點實測工作,把研究再往前推一推……”汪景琇說。近年來,他還將部分精力投入科普工作,“希望能讓更多孩子了解科學、熱愛科學,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投身太陽物理學研究事業。”
在汪景琇辦公室的一個角落里,放著一本金色證書:一顆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441374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汪景琇星”——如今的他,正如這顆小行星一般,充滿熱情地向著宇宙深處不斷進發。
據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消息,2024年10月11日15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東校區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召開全校教師干部大會。會議宣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央候補委員常進院士(844校友)履新接任中國科......
“機器人”自動巡園、機械手采摘蔬果、從耕牛秧馬變遷到無人農場……9月29日,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聯袂院士專家,為學生帶來一堂又“土”又“潮”的“思政第一課”,帶領學生走進華南農業大學水稻機械化博物館......
9月27日,人社部網站發布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信息。其中,任命沈洪兵、郭燕紅(女)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任命沈洪兵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免去王賀勝、于學軍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職務,免......
9月27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湖南省人民政府、軍事科學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第二屆國防科技高地論壇主論壇在長沙舉行。論壇現場。王昊昊攝論壇由國防科技大學牽頭發起......
9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宣布,校董會在當天舉行的會議上一致通過聘任盧煜明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九任校長,任期為五年,自2025年1月8日起生效。據介紹,盧煜明1963年出生于香港,是著名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
·必要多樣性是破解多樣化算力需求下計算系統結構性失配的根本路徑,必要多樣性+超穩定機制才能產生適應不確定性場景的能力。高性能計算被譽為計算機科學工程的皇冠,9月24日,在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在武漢召......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9月21日表示,中國空天信息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迫切需要推動空天信息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以“匯智空......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帶領團隊為我國萬里海疆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為祖國筑牢堅不可摧的“水下長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
編者按:“災難面前,唯有責任……”伴隨著周喆直緩緩道出這句臺詞,行星發動機依次點火,地球擺脫正在膨脹的太陽流浪向遠方。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中的悲壯一幕雖是虛構,對于太陽的力量卻并未夸大絲毫,她只消......
編者按:“災難面前,唯有責任……”伴隨著周喆直緩緩道出這句臺詞,行星發動機依次點火,地球擺脫正在膨脹的太陽流浪向遠方。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中的悲壯一幕雖是虛構,對于太陽的力量卻并未夸大絲毫,她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