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交錢、一手發論文,收取高額版面費;代寫、代發論文“一條龍服務”,形成完整產業鏈……這些發生在學術期刊間的種種亂象,早已不是新鮮事。近期多家媒體對此問題的關注,再次把這一話題帶回公眾視野。
代寫論文產業鏈有其形成前提,即論文淪為商品,明碼標價;期刊收錢發稿,作者編輯默認。長此以往,導致高質論文出走海外,低質期刊充斥市場,形成學術生態惡性循環。版面費處于產業鏈前端,是萬惡之源嗎?代寫代發行為應該如何看待?如何打破這一怪圈?
“版面費”:搖擺在合法與非法之間
版面費類似稱謂很多,如發表費、出版費、審稿費等。在不少專家學者看來,濫收版面費成就了論文買賣市場,成為論文買賣產業化和學術界亂象叢生的始作俑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長秋關注這一領域許久。致力于學術規范法律化的他認為,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費是違法的。著作權法規定,報刊雜志等采用他人稿件必須支付作者稿酬。原新聞出版總署《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也規定:“期刊出版單位不得出賣、出租、轉讓本單位名稱及所出版期刊的刊號、名稱、版面。”
但劉長秋同時表示,2011年國務院修改《出版管理條例》時,將出租版面的行為從違法行為中除去,這一修改讓版面費的法律界定更加模糊。
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對版面費不可簡單否定。2006年,西安交大期刊中心主任趙大良曾發表文章《科技論文發表費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規范》,引起學術界的爭議。趙大良認為,學術論文作為科研成果,其出版傳播也應當屬于研究活動,科研經費用于科研成果的出版傳播理所應當,況且現在很多研究課題立項時,也包含 “出版費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是支持者之一。“版面費并非中國獨有,美國頂級期刊《科學》、《自然》等也是收取一定的圖表費,第一幅彩圖約收600美元。這并不是一項壞政策。”
熊丙奇認為,現在之所以出現混亂,主要壞在執行。“發稿收錢”本是論文審核通過后,編輯向作者征收費用,而“收錢發稿”則以版面費為準入門檻,收費與發表掛鉤,不看論文質量,把錢當作敲門磚。正是“收錢發稿”現象的盛行,學術界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怪圈在哪一環能被打破
沒有需求就沒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買賣。良莠不齊的期刊充斥市場,也是導致混亂的原因。據報道,中國每個研究所和大學都有學術期刊,但多數“學術水平不高”。
據劉長秋和熊丙奇介紹,美國期刊的收費與中國不盡相同,因為雙方生存模式不同。美國學術期刊大多隸屬行業協會,每年定期收取會員費用。其主編、編輯多為大學教授或研究員,一般是兼職,所以期刊運營相對容易。反觀國內期刊,不少是為了滿足論文發表量的要求而存在,難免被利益左右。
“經營狀況不應成為放任收取版面費的借口。”劉長秋質疑,許多期刊難以生存歸根結底是論文質量差,在學界沒有口碑,這樣的期刊存在價值并不大,可以允許正常的優勝劣汰。
熊丙奇認為,歸根結底是沒有形成獨立的學術評價機制,政府主導學術研究,導致缺乏競爭力。他建議逐步減少學術期刊的行政色彩,然后政府成立一些公益基金來支持期刊發展。這樣使得期刊資金來源多元化,也能減少對發行量和版面費的依賴。
事實上,監管部門不明晰的態度,也側面促進了收取版面費的盛行。原新聞出版總署整治兩起非法出版物案例后提出要求,將停辦片面依賴版面費生存的期刊,非學術期刊不得征收版面費等。表態中并未明確提出:任何學術期刊不得收取版面費。
要想實現良好的學術生態循環,依法清理期刊市場是第一步驟,這當然需要監管部門更明確的態度和更有力的措施。這是劉長秋和熊丙奇的一致看法。
代寫代發帶出的法律問題
如果說版面費在道德和法律上還有待商榷,那么代寫論文的性質則容易界定得多。公司化經營論文買賣的公司多數認定這塊灰色市場的安全性,在網站上宣稱代寫屬你情我愿,不涉及法律,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對此,劉長秋很無奈,“代寫代發是濫收版面費的衍生現象。目前確實沒有相關法律明文規定買賣論文屬違法。根據著作權法,論文作者有權處置自己撰寫的文章。”
代寫處于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但這并不代表就不牽扯法律問題。劉長秋介紹說,如果代寫者有抄襲他人作品的行為,不但自己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可能被追求法律責任,委托人也不能置身事外,同樣要擔責。同時,委托人自論文發表之日起,就面臨被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代寫者可以保護自身著作權為由,追究委托人的法律責任。期刊若有聯合侵權行為,也會承擔相應責任。
劉長秋還指出,代寫公司也涉嫌非法經營。工商部門許可的經營范圍為“文化教育信息咨詢服務”,這其中并不包含代寫代發行為,隨時可被查處。
據了解,今年起實施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明確了購買、出售論文,組織論文買賣,找人代寫或替他人代寫論文等行為,均屬于學術論文作假,學生所為則給予開出學籍處分,教師所為則給予開除處分或解聘。這一規定,從產業鏈前端對論文買賣進行了打擊。
6月28日,科睿唯安發布2023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本年度《引證報告》對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所有期刊賦予期刊影響因子,同......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關于公示2023年度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擬入選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2023年度全國學會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計劃經自主申報、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產生了擬入選項目,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6月12日至1......
近期,全國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科技部辦公廳此前已于4月27日印發“關于開展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據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近日,網傳一蘇姓女博士答辯視頻引發“學術妲己”話題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她疑似介入導師婚姻并在導師的幫助下獲發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包括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頂刊Nature上發文),最終進入四川大學2023年......
Hindawi將停止出版四種被其認定為“受到論文制造廠嚴重損害”的期刊。這家開放獲取出版商今天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它將繼續從關閉的雜志中撤回文章,這些雜志分別是ComputationalandMat......
科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風暴。風暴源于狂飆突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擁抱”還是“逃離”,成為擺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選擇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群喝著網紅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輕人選擇了“擁......
近期,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題為"Energyin2023"的文章,文章中提到2023年Science期刊對編輯政策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包括決定終止較短的Repo......
2023年3月份即將結束,3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利用新方法破解藥物誘導的蛋白翻譯后修飾doi:10.1126/scie......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