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8-29 19:27 原文鏈接: 如何篩查與早診早治肺癌和結直腸癌

    為進一步規范肺癌、結直腸癌的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

    肺癌高風險人群選低劑量螺旋CT篩查

    肺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一種癌癥,嚴重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研究表明,對肺癌高風險人群進行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可以有效提高人群肺癌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

    相關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106.06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22.0%;我國肺癌死亡病例73.33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8.5%;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75.13/10萬和51.94/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肺癌預后較差,近年來我國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顯著提高。

    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煙草暴露、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等。

    《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年齡≥50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均為肺癌高風險人群:1.吸煙包年數≥20包年,包括曾經吸煙≥20包年,但戒煙不足15年(吸煙包年數=每天吸煙的包數〈每包20支〉×吸煙年數);2.與吸煙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有職業暴露史(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等)至少1年;5.有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確診肺癌。

    《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強調,肺癌應盡早診斷并及時接受規范化治療。早期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必要時可結合病理學檢查。臨床確診的肺癌分期檢查方法應包括(頸)胸/腹(盆)部增強CT、氣管鏡、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及超聲檢查等。篩查對象為肺癌高風險人群,無肺癌病史,年齡一般在50~74歲。肺癌篩查推薦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建議使用16排及以上的多排螺旋CT;CT閱片及診斷需由至少2名有2年及以上影像診斷經驗的醫師完成。不推薦使用胸部X線檢查、MRI檢查、PET-CT檢查、生物標志物檢測等進行肺癌篩查。

    結腸鏡檢查作為一線篩查方法

    結直腸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癥,嚴重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研究表明,針對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開展篩查與早診早治能夠有效提高人群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

    相關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發結直腸癌病例51.71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10.7%。結直腸癌死亡病例24.00萬例,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9.3%。全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36.63/10萬和17.00/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使5年生存率顯著提高。

    結直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飲酒、吸煙、肥胖、糖尿病、炎癥性腸病及結直腸癌家族史等;主要保護因素包括攝入膳食纖維和乳制品,合理體育鍛煉等。

    《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包括散發性和遺傳性。綜合年齡、性別、一級親屬結直腸癌家族史、吸煙和體重指數(BMI),對散發性結直腸癌風險進行評分,評分細則如下。1.年齡:≤49歲(0分),50~59歲(1分),≥60歲(2分)。2.性別:女性(0分),男性(1分)。3.吸煙史:無(0分),有(1分)。4.BMI:<23kg/m2(0分),≥23kg/m2(1分)。5.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有無確診結直腸癌:無(0分),有(1分;其中,如有1個一級親屬<60歲時被確診為結直腸癌,或者2個一級親屬確診結直腸癌4分)。以上各項累計評分≥4分者,則被認定為高風險人群。

    而遺傳性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主要指具有林奇綜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散發性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無結直腸癌病史,推薦篩查起止年齡為40~74歲。推薦將結腸鏡檢查作為一線篩查方法。不耐受或不依從一線篩查方法者,可選擇免疫法或化學法的大便潛血檢測、乙狀結腸鏡、結腸CT成像、多靶點糞便DNA檢測等替代方法。常規篩查的頻率為每5~10年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無病變檢出者,結腸鏡復查間隔可為10年;每年進行1次大便潛血檢查。新版方案建議所有腺瘤、息肉,尤其是癌前病變和結直腸癌患者及早接受規范化治療。臨床分期診斷方法包括胸、腹、盆部增強CT,依據醫療條件還可選擇超聲檢查、染色放大內鏡、超聲內鏡(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學評估方法。組織病理學是診斷結直腸腫瘤的金標準,應盡可能獲取組織病理學診斷。

    上述兩個方案都建議每年應對所有篩查對象進行至少1次隨訪,及時獲取最終診斷結果與結局信息。對于篩查結果為陰性者,針對其高危因素進行健康宣教,并提醒其按要求進行定期篩查;對于篩查發現的陽性病變人群、癌前病變或結直腸癌患者,建議按臨床診療要求進行治療和隨訪。

     


    相關文章

    大規模調查揭示萬余種食物相關微生物

    微生物是人類食物的組成部分,可以影響人類自己的微生物群,但人們對食物中的微生物組成知之甚少。現在,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通過對2533種不同食物樣本的宏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一個“食物微生物組”數據庫,為人......

    廣州市科協舉辦“科協學堂”第二講

    8月29日,廣州市科協在廣州青少年科技館舉辦“科協學堂”第二講。廣州市科協機關和直屬單位、區科協、各學會(協會、研究會)、企事業科協,以及科技工作者代表等150余人受邀參加活動。劉煥彬授課現場。廣州市......

    南海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和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PutAng合作,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南海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

    我所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揭示β蒎烯和檸檬烯光氧化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新機制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2506組)江凌研究員和李剛副研究員團隊采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的氣溶膠質譜實驗方法,研究了單萜烯的兩種同分異......

    2024年CNAS實驗室電磁兼容領域評審員持續培訓班通知

    2024年CNAS實驗室電磁兼容領域評審員持續培訓班通知2024年CNAS實驗室電磁兼容領域評審員培訓日程......

    如何篩查與早診早治肺癌和結直腸癌

    為進一步規范肺癌、結直腸癌的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肺癌高風險人群選低劑量螺......

    不做手術,如何診治早期膝骨關節炎?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未來數十年,膝骨關節炎(KOA)導致的社會和家庭負擔將進一步加重。如果盡早對早期KOA(EKOA)進行診治,有助于減緩、停止或逆轉疾病進展。”近日,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主任童培建......

    朱蘭:做醫生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8月19日,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24年“最美醫生”名單,包括10名醫療衛生工作者和1個醫療衛生團隊。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主任朱蘭入選“最美醫生”。朱蘭躬耕醫圃三十八載,長期堅守在臨床、......

    科學家揭示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

    8月29日,發表于NatureEcology&Evolution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曉娟、馬克平等聯合多個國內......

    研究揭示合子DNA去甲基化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組揭示小鼠母源蛋白Pramel15促進合子DNA去甲基化機制。相關論文8月25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哺乳動物卵細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會經歷DNA甲基化的重編程,將繼承......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