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0-03 10:30 原文鏈接: 媒體評論:“中微子”為何讓人亢奮

      很少有科學領域的實驗結果,像 “中微子跑過了光速”那樣,引起的關注遠遠跨過專業的邊界,演變成一個公眾事件。

      歐洲研究人員近日宣稱,發現了 “超光速中微子”現象。由于實驗結果和相對論矛盾,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們大多持否定態度, “實驗出錯的概率大于相對論出錯的概率”,所以首先懷疑的是實驗有誤差、設計有漏洞,或者有啥不可知的因素干擾了結果。甚至有科學家打賭稱,如果這是真的,他就把內褲吃下去。

      不過,現在大眾簡直熱血沸騰。網上不斷有科學愛好者提供各種假說解釋,也有人幻想著“時光旅行”將被肯定。

      近幾十年來,人類的科學發現,一直沒有特別重大的突破,無法刺激新一輪質變式的發展。有人甚至懷疑,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 “新思想和新發現的衰竭期”。這樣的痛苦中,人們太希望有什么重大發現,能夠再一次刷新自己的世界觀,重估生命存在的價值。盡管虛無縹緲的理論對普通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沒有太多影響,但至少閑暇時間能夠給予人心理上的安慰,以及進步的動力。

      這可能是此次輿論沸騰如斯的潛在原因:和科學無關,但和潛意識里生命的發展沖動有關。

      這番情景,仿佛回到了19世紀末期。彼時的科學家得意地認為,物理界的大部分謎團都已解開,凡是能被震動、被加速、被干擾、被化合、被蒸餾的種種原理,他們都已了解,并能控制。一大堆的普遍定律,至今都是教育的基礎課內容。 《萬物簡史》一書是這樣給那個時期下總結的——許多聰明人以為,科學家已經沒有多少事可干了。

      結果,橫空出世的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一下子給物理學招來了幾朵云彩,從此以后,怪事層出不窮,時刻挑戰人類既有的經驗和想象力。宇宙里,似乎有一個人類永遠無法理解的微觀世界:電子從一個軌道跳到另一個軌道,不經過中間的任何空間,意味著物質突然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 “不相容原理” “測不準定律” “薛定諤方程”等等,乃至于玻爾在某次會議上說:問題不是它是否荒唐,而是它是否足夠荒唐!就連推導實驗和方程的科學家自己,都不敢相信手中的理論意義,也無法喜歡自己的發現。愛因斯坦的余生,都花在如何把這套東西和傳統物理學統一起來,結果以失敗而告終。

      但很多科學家大概沒有想到,量子力學被人文思想界津津樂道。

      本來,科學講究的是理性、確定性、系統性,永遠可以解釋、可以控制。沒想到,物理界的研究,把科學都推向了不可觀察、不可解釋、不確定的邊界,那簡直是為人文添了一把火。尤其是后現代文化思潮,大眾實在厭倦了冰冷、機械的理性工業思維,重新贊美感性,對難以理解的科學一邊敬仰期盼,一邊又擔憂妒忌。這個時候,量子力學、哥德爾定理、混沌理論,一下子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對人文學科產生了直接的實用性。拉康的作品經常援引拓撲學,保羅在地理和歷史著作中,反復提到相對論中的 “時間類”和 “空間類”,鮑德里亞喜歡說混沌,伊里伽萊把流體力學掛在嘴邊。

      于是, 1996年的 《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物理學家索卡爾向著名的文化研究雜志遞交了一篇詐文,文中大量引用量子力學,假裝迎合人文的不確定性。編輯果然上當,沒有看出其中的常識性科學錯誤,沒能識別作者刻意捏造當代科學和后現代文化之間的聯系。

      “索卡爾事件”從美國燒到了歐洲,引爆了全球科學家與后現代哲學家的大論戰,涉及了對科學本質、理性和客觀性、技術與政治、軍事、經濟等社會因素的關系等多領域的辯論。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化學等領域的專家紛紛保衛理性的陣營,而后現代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學者,不斷解構理性,連泰斗級的思想家德里達也卷入了論戰,最終演變為科學與人文的大沖突。難怪有人直呼 “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如此深刻、影響廣泛的論戰”。

      其實我們都知道,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想象,是人類缺一不可的才能。然而,社會的運作總是略有偏頗。農耕時代以情緒化的想象和迷信,主宰著文明的發展,而工業時代,又以極端冷酷的理性和征服,推動了物質的豐富。或許,我們可以把當代科學和人文之間的沖突視為好事,入侵彼此的領域,也就意味著互相摩擦和融合。

      本質上說,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許多人對物理理論的好奇,僅僅來自獵奇心理和科幻片引發的娛樂想象。對比而言,人文思想和價值觀,伴隨著人的一生,分分秒秒左右著人的行為選擇。當物理世界遠在天邊的理論,竟然能引發人文思潮的劇烈動蕩時,那么它背后包含的意味,可能已經脫離科學家的理解。它不只是發現,不只是推理,不只是物理革命,更可能是洗滌一個時代靈魂的思潮。它的價值已經不囿于未來的科學發明,同時也在于眼前的世界觀重塑。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此次中微子實驗是對是錯,至少能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歷史遠沒有終結。發展的征程,人類才邁了一小步。

    相關文章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

    “變形金剛塔”建成,位于地下44米

    5月2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升降平臺已安裝完成,并頂升至38米,為下一步有機玻璃球安裝工作做好了準備。江門中微子實驗核心探測設備——中微子探測器位于地下實驗大廳內......

    測試“蹺蹺板模型”,揭示中微子質量之謎

    中國科學家關于中微子質量模型探測的研究,近日得到了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歐洲核子中心的特別關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國合作組之一、北京大學高能物理CMS組李強團隊對解釋中微子小質量來源的“蹺蹺......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運行30年中間會升級改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97.shtm科技日報記者陸成寬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句號,并不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終點。新......

    探測器安裝!江門中微子實驗進入建設關鍵階段

    廣東江門,打石山地下700米的深處,一個巨大的球型中微子探測器正在慢慢成形。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1月21日,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的不銹鋼網殼主結構第一榀支撐柱成功吊裝落位,標志著......

    中科院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現場安裝已全面展開

    中新網北京1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由該所承擔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探測器現場安裝工作近日已全面展開。中科院高能所表示......

    中微子“蛛絲馬跡”首次現身大型強子對撞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由美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向前搜索實驗(FASER)小組,通過分析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提供的數據,首次在LHC上發現了中微子的“蛛絲馬跡”。最新研究向深入理解中微子這種難......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是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小柴昌俊生于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Davis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

    Nature最新發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于人們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