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79歲的歐陽自遠,是我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他參與制定了我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并為2008年發射的"嫦娥一號"探測器,設計了具體的科學目標,被譽為我國"嫦娥之父"之一。
去年,我國神州十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順利交會對接、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在我國邁向航天強國之際,今年年初,歐陽自遠致信相關部門,呼吁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并且親自推薦了具體書目。這位年近耄耋的老者,懷揣著怎樣的科學情懷?我國的探月工程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中央臺記者張棉棉走進了歐陽自遠的辦公室。
在國家天文臺歐陽自遠辦公室內,最醒目的是一個一人環抱大小的月球儀,上面清楚地標記著"虹灣"、"雨海"等月球地名;墻上是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拍攝的7米分辨率月球影像圖;辦公桌上則擺放著《十萬個為什么》、"嫦娥書系"、《再造一個地球》等科普讀物。坐在辦公桌前,年近八旬的歐陽自遠,頭發梳的一絲不亂,透過黑框眼鏡,看到我向他走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了新版的《十萬個為什么》航空航天卷。我們的對話就從這里開始:
歐陽自遠:所有問題都是全國青少年和公眾提出的,組織全國各方面的在科學也在文字上都比較有造詣的科學家們,動員了四五十位院士,最終才弄成這一本,包括了火箭、衛星、飛機,而且這里面全是彩頁。
《十萬個為什么》航空航天卷,是專為青少年而設計的圖書,從直升飛機為什么飛不快?到航天員如何吃飯、喝水?怎么處理個人衛生問題?再到我國為什么要建設自己的空間站?這些具體又帶有科學常識的問題被一一解答。歐陽自遠說,科研是科技工作者的本職工作,但科普宣傳同樣重要。年近八旬的他,除了寫書、做文章,每年要親自做50場左右的科普講座,目的就是使公眾了解、支持中國航天事業:
歐陽自遠:大家覺得你地球上的事情都干不完,你怎么跑去干這個事了呢? 大家總以為你們要花一個天文數字的錢,最后我們也就14億這個嫦娥一號,這14億有一個概念北京市修兩公里地鐵的錢,大家都很難相信,而我們確實中國人離開了自己的搖籃。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官員曾說,科幻電影《星球大戰》,重新點燃了年輕人對太空事業的熱情。歐陽自遠坦言,比《星球大戰》更能激發全球興趣的,是曠日持久地對于美國阿波羅登月真假的討論。他曾經這樣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官員說:
歐陽自遠:我覺得你們美國人真的是個陰謀,你就是不回答,就是讓全世界去吵吵嚷嚷,但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普運動,時間最長40多年,人數最多3億到4億人,你就借助這個讓他們去吵,大家都關心、了解阿波羅,卻沒有花一分錢,我很佩服他們。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月球研究的科學家,歐陽自遠明確表示,美國"阿波羅"登月是無可爭議的。1978年,美國曾向我國贈送了重量為1克的月球巖石。當時,歐陽自遠將這1克巖石一分為二,通過對0.5克月球巖石的研究,推斷出:它是阿波羅17號飛船采集的樣品。近年來,我國的"嫦娥二號"、印度的"月船一號",以及美國自己的月球探測器,都分別拍攝到了當年"阿波羅"登月后留在月面的著陸器、月面活動的地貌特征,從而印證了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
歐陽自遠:他們發射了一個探測器上去,拍完了六個地面現在的照片,全部展現出來,阿波羅十一的著陸艙、旋梯,國旗,走的路。在月球上走一次,你把土翻開來,可能保留幾百年的那條路。
在組織、規劃我國的月球探測過程中,歐陽自遠經常會被問到,月球探測能解決地球的什么問題?他說,除了月球本身蘊藏的巨大資源外,美國阿波羅探月已經表明,月球探測的投入產出比大致為1:14。
歐陽自遠:推動中國技術的突破革新和上一個新的平臺,第二培養出中國的一支隊伍來,有了這個你還發愁別的工業不被它所帶動,這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我覺得這個是很清晰的,歐洲也在搞、日本也在搞。
對于我國未來的月球探測,歐陽自遠透露,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規劃中的第三步,承擔月面樣品采樣并自動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正在研制中,預計2017年前后在海南文昌發射:
歐陽自遠:我們這次上去的話也是一個著陸器要著陸月球,更難辦的,我們有一個鉆機,它打鉆,要取巖芯。那個時候我發現上去的時候軌道上就有一條飛船,等著它上來,交會對接,就變成一體了,然后由那條飛船進入到打球層底部以后那就可以用降落傘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落下來。
歐陽自遠認為,盡管我國的載人登月計劃還沒有立項,但從科學探測的角度,載人登月的作用是目前無人探測無法比擬的。同時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都需要載人登月的支持:
歐陽自遠:我們的玉兔號已經是我們國家最高智能機器人了,但是怎么也不如人。我想安個地震儀在月球上,我想了多少辦法都沒有辦法,因為月球上它帶回來的東西不是簡單地撿幾塊東西就可以了,你要開發它的資源利用它的,以后還是要上人的,所以人能不能夠上去,也是你技術水平、技術能力的一種表現。
家”去月球還有多遠 ■本報見習記者劉琦繼今年6月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后,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通過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打基礎。瞄準“2035......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約1935.3克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安全返回。這是人類目前為止采集到的唯一一批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即將開放申請。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認識......
今年6月,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帶回了1935.3克珍貴樣品,這是迄今為止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獲得研究樣品。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返回的時候,月壤是封裝在特制的、密封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副研究員何雨旸與合作者,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中找到的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巖漿活動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這一研究結果再次刷......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第一站。近年來,月球極區撞擊坑的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分布的觀點,成為國際月球探測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由于地形遮擋,極區撞擊坑附近的空間環境比較復雜。一......
《自然》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3號任務數據對月球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月壤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維克拉姆登陸器著月點。圖片來源:《自然》2023年8月,印度的維克拉......
印度“月船3號”在月球高緯度地區進行“探礦”,其發回的數據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相關成果于北京時間8月21日23時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這是人類首次對月球南極高地......
NASA曾設想在月球上建造一條鐵路,利用漂浮機器人沿著柔性軌道運送材料。這幅藝術圖展示了NASA的“阿爾忒彌斯大本營”可能的樣子。本文圖片來源:NASA官網 近日,意大利科學家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