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顆粒開展研究,在月壤玻璃珠表面微隕石撞擊坑中發現一系列含鈦的蒸發沉積顆粒,這是此前未被識別的太空風化產物。
該研究結果完善了對月球表面太空風化過程的認識,也為理解太陽系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的空間風化過程提供線索。
月壤微隕石撞擊坑中的鈦納米礦物示意圖(左圖為假彩色圖,藍色區域為撞擊濺射物)。(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供圖)
相關資料介紹,太空風化是月球及太陽系其它無大氣天體表面的改造過程之一,包括微隕石轟擊、太陽風離子注入、高能宇宙射線作用等,其中月球表面的微隕石轟擊環境具有粒徑小、速度快、通量大等特點。
高速微隕石轟擊月壤可通過高溫熔融、破碎、氣化、沉積、膠結等機制改造月壤的物質組成、成分、光譜、物理性質等。由于月表物質組成多樣、微隕石轟擊過程復雜、轟擊產物不穩定等多因素的耦合影響,關于月球表面微隕石轟擊的改造機制及其效應認識不完善,甚至存在爭議。
月壤中鈦納米礦物的微隕石轟擊成因過程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供圖)
對此,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澳門科技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顆粒開展研究,在月壤玻璃珠表面微隕石撞擊坑中發現一系列含鈦的蒸發沉積顆粒,TEM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含鈦顆粒為金紅石、三方結構Ti2O和三斜結構Ti2O三種鈦納米礦物。其中,三方結構Ti2O和三斜結構Ti2O兩種物相,此前尚未在天然地質樣品中被發現,而在材料學領域,Ti2O是一種可在實驗室內制備的光催化薄膜材料。由于金紅石和Ti2O是有效的天然光催礦物材料,該項研究因此提出了月球表面太空風化過程可以改變月壤光催化特性的新觀點。
此次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
月球,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人類邁向星辰大海必須跨越的地方。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日前,中國科學家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本中,發現了月球上的一種富含水分子和銨的未知礦物晶體——ULM-1,標志著科學家首次在返回的月壤中發現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銨在月球上的真實存在形式。相關研究成......
記者今天(23日)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小龍、副研究員金士鋒、博士研究生郝木難等,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郭中楠、天津大學工程師殷博昊、中國......
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對于月球演化研究和資源開發至關重要。對1969年至1972年采集的阿波羅樣品的研究表明,月壤中未發現任何含水礦物。此后,月球不含水成為月球科學的基本假設,這對認識月球火山演化、月地起......
中新社香港7月3日電(記者韓星童)香港理工大學(港理大)3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港理大科研團隊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獲得由嫦娥五號采集的月球土壤(月壤)樣本。港理大......
日前,吉林大學星壤測試與模擬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通過對嫦娥五號鉆采巖屑月壤(No.CE5Z0806YJYX004)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吉林大學星壤測試與模擬團隊負責人鄒猛介......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嫦娥六號探測器北京時間6月2日早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將開啟國際首次月背采樣返回征程。在此背景下,3年多前嫦娥五號從月球采回的月壤樣品科研進......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嫦娥六號探測器北京時間6月2日早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將開啟國際首次月背采樣返回征程。在此背景下,3年多前嫦娥五號從月球采回的月壤樣品科研進......
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顆粒開展研究,在月壤玻璃珠表面微隕石撞擊坑中發現一系列含鈦的蒸發沉積顆粒,這是此前未被識別的太空風化產物。該研究結果完善了對月球表面太空風化......
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顆粒開展研究,在月壤玻璃珠表面微隕石撞擊坑中發現一系列含鈦的蒸發沉積顆粒,這是此前未被識別的太空風化產物。該研究結果完善了對月球表面太空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