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經理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預驗收評審會議。會議由子午工程總工程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赤研究員主持,子午工程科技委員會主任魏奉思院士任驗收專家組組長。來自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和領導以及賽迪監理公司代表參加了會議。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的工作總結報告和技術總結報告,以及系統測試結論和文檔審查結論,并進行了現場驗證性考察,實地參觀了子午工程專用高性能計算平臺,現場觀摩了空間中心、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三家單位的聯合會商過程以及全球MHD 模擬結果的三維可視化過程。隨后,專家組從系統的功能、性能、可靠性、接口、運行狀態等方面進行了核查和討論。會議認為,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完成了初步設計要求的建設任務,系統目前運行正常,一致同意通過預驗收。
研究與預報系統的建設內容包括科學運行分系統、研究建模分系統和預報服務分系統三個分系統,由空間中心、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三家單位聯合建設。該系統按照《子午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的要求,依次通過了三個分系統的測試、驗收,系統測試大綱評審、內部測試和現場測試等重要過程,是在子午工程所有節點站、大部分空間環境監測設備通過了測試驗收的基礎上、繼數據與通信系統之后又一個通過系統級預驗收的系統。子午工程三大系統聯合測試之后,將由高技術局組織對子午工程三大系統進行驗收。
研究與預報系統的建設完成實現了對子午工程有關空間環境監測、研究、預報和服務諸方面工作的高效、有序的宏觀管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模式和方法的研發工作,為國內外空間科學專家進行合作研究提供了必備的工作平臺;空間天氣預報服務和預報保障平臺具備了為相關業務部門提供數據接口和預報產品的能力。該系統將為整個子午工程的長期穩定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將子午工程的協調監測能力與科學管理能力、研究建模能力和預報保障能力轉化為科學產出,充分發揮子午工程的科學、社會和經濟效益。
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預驗收評審會現場
專家組實地考察子午工程專用高性能計算平臺與空間天氣網格系統
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聯合會商
專家組現場觀摩空間天氣事件模式運行流程與3D展示
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建造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傳來好消息!這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地面空間站”。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務......
今天(3月19日),“中國氣象局流域強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在湖北武漢揭牌成立,該實驗室將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氣象發展長遠規劃以及長江流域氣象保障業務需求,通過開展長江流域暴雨觀測野外科學試驗、暴雨......
3月18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全面反映中國在全球氣溫和降水、大氣環流系統、海溫、積雪和海冰監測等方面的新成果、新進展。在《報告》編制過程中,中國氣象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808.shtm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17日,中國氣象局印發《人工影響天氣“播雨&rdq......
有這么一個地方地處華北腹地,距北京、天津各100公里被國家定位“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它,就是雄安新區!1月7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宣布在河北雄安新區設立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設......
11月18日,中國氣象局批準新建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此舉旨在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完善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布局,構建氣象戰略科技力量。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是開......
2021年五一假期后,吳俊偉又準備出趟遠門。他添置了件連帽的深色沖鋒衣,防風遮雨透氣,適合在高原穿著。吳俊偉的目的地,是位于海拔3830米的稻城縣噶通鎮,那里將建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從7月21日至8月30日,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高溫預警,其中連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12天。8月30日下午,中央氣象臺解除高溫預警。在這備受“炙烤”的41天里,有多少城市的最高氣溫突......
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8.7天,較常年同期偏多3.6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今年高溫綜合強度為1961年以來第三強,僅次于2013年和2017年。在中國氣象局8月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黃垚)中國氣象局3日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1961年至2021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且年際變化特征明顯。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