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通過項目建設經理部預驗收
7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經理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預驗收評審會議。會議由子午工程總工程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赤研究員主持,子午工程科技委員會主任魏奉思院士任驗收專家組組長。來自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和領導以及賽迪監理公司代表參加了會議。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的工作總結報告和技術總結報告,以及系統測試結論和文檔審查結論,并進行了現場驗證性考察,實地參觀了子午工程專用高性能計算平臺,現場觀摩了空間中心、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三家單位的聯合會商過程以及全球MHD 模擬結果的三維可視化過程。隨后,專家組從系統的功能、性能、可靠性、接口、運行狀態等方面進行了核查和討論。會議認為,子......閱讀全文
《空間天氣》刊登文章介紹中國子午工程
在8月19日出版的美國《空間天氣》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子午工程總師王赤研究員介紹子午工程概況和最新進展的文章(New Chains of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SPACE WEATHER
空間中心通過子午工程單位驗收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通過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組織的單位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科院計劃財務局、基本建設局、辦公廳,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國科大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組長由子午工程副總工程
空間中心舉辦“子午工程數據應用系列講座”
應子午工程科學運行中心的邀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波傳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丁宗華于5月31日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了題為“子午工程數據應用之非相干散射雷達”的報告。來自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30多名相關研究人員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丁宗華詳細講解了
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通過項目建設經理部預驗收
7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經理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預驗收評審會議。會議由子午工程總工程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赤研究員主持,子午工程科技委員會主任魏奉思院士任驗收專家組組長。
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項目子午工程啟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致信祝賀提出四點要求 1月5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開工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發來賀信,向參加工程建設的各部門表示衷心感謝。國家發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中國地震
空間中心組織首次春季臨近空間環境綜合觀測實驗
2011年春季,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組織了我國首次春季臨近空間環境綜合探測實驗,在空間中心河北廊坊臨近空間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廊坊臨近空間野外站)利用綜合探測設備獲取我國上空直至120km的臨近空間環境多參量數據。目前該實驗仍在進行中,且進展順利。 此次實驗自今年3月底
國際子午圈計劃:四步走構建全球空間環境探測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500.shtm9月14日,雁棲青年論壇——2023年國際子午圈研討會召開,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圍繞國際子午圈計劃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國際子午圈計劃(IMCP)是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并主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訪問空間中心
4月12日,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APSCO)張偉秘書長一行15人訪問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并與中心主任吳季、副主任王赤、主任助理劉和光及史建魁研究員等舉行了富有建設性的友好會談。
中國空間站工程啟動-6年內發射空間實驗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7日表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已經正式啟動實施,2016年前發射空間實驗室,2020年前后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16年前,研制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
空間中心火箭載荷空間環境探測系統通過初樣設計評審
6月22日,空間中心主持召開了火箭載荷空間環境探測系統初樣設計評審會議。評審專家聽取了空間中心所作的《空間環境探測系統設計報告》,審查了技術文件,同意通過空間環境探測系統設計評審。 空間中心空間環境探測室承擔了火箭載荷空間環境探測任務,該任務將實現軌道空間高能粒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科學工作聯合中心揭牌
4月17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暨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 CSST是我國載人空間站旗艦級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空間天文基礎設施,具有大視場、高像質、寬波段等突出特點,是我國天文科學邁向國際前沿的重大機遇。在穩步推進工程研制
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舉行
1月1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部委單位領導和專家出席大會。 中科院計財局局長孔力代表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向獲得表彰的單位和個人
空間科學中心航天器空間環境效應分析設計技術取得進展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近期集成研制成功了綜合性“空間環境效應分析軟件包”,在航天器空間環境效應分析設計技術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中國科學院元器件空間環境特殊效應實驗平臺”項目的支持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環境特殊效應實驗室基于ProE軟件自主發展了航天器內部輻射屏蔽三維分析技術,發展了高效率的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堅守空間科學的國家使命
“空間科學衛星計劃”是中科院牽頭實施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第一批啟動的項目之一。負責該計劃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大路口,義不容辭地扛起了發展我國空間科學的大旗,成為在我國牽頭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機構。 空間中心懷柔新園區 從“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到國家重
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 1月19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由中紀委駐院紀檢組組長、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李志剛主持。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劉艷榮等應邀出席了會議。教育部、工業與信息化部、中國
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空間天氣培訓班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99.shtm雁棲青年論壇——2023年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一帶一路”空間天氣培訓班9月1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的100多位知名空間領域專家、青年科學家齊聚懷柔科學城,圍繞基于國際子午
空間中心代表團參加美國空間天氣研討會
4月26日至29日,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環境研究預報室(以下簡稱預報室)一行三人赴美參加了空間天氣研討會(Space Weather Workshop)。此次會議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空間天氣預報中心(NOAA/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主辦。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5日消息,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2021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元旦節日期間,工程各系統參研參試人員依然忙碌在一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長征二號
空間環境監測器在空間環境災害事件中初顯身手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制的裝載于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C上的空間環境監測器于9月23日11時07分正式入軌服役,9月29日21點51分09秒加電開機。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參數和科學數據顯示各單機工作正常、數據正常,并在開機15小時后準確監測到了FY-3C入軌以來的首次空間環境災害事件。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儀式在北京啟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副局長許小峰為氣象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副局長宇如聰出席揭牌儀式并講話。 鄭國光許小峰為該中心揭牌。 鄭國光許小峰為該中心揭牌。 宇如聰出席揭牌儀式并講話。
中國載人航天將會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縱觀世界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歷程,月球一直是載人航天走向深空的一塊熱土,中國載人航天也將會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邁向深空。在進行空間站研制建設的同時,我們也開展了載人月球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他說:“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華
VHP空間滅菌的工程實施技術詳解
在對生物醫藥潔凈室及其他潔凈行業的潔凈空間進行滅菌,傳統的方式存在時間長、可驗證性差,且具有破壞性等缺點。通過VHP空間滅菌技術和空調系統結合應用在生物制藥潔凈室,并通過典型的工程實例分析,對系統除濕、材料選擇、空調系統配合、圍護結構以及安全等方面闡述了VHP如何借助空調系統進行空間滅菌的應用。該種
VHP空間滅菌的工程實施技術詳解
在對生物醫藥潔凈室及其他潔凈行業的潔凈空間進行滅菌,傳統的方式存在時間長、可驗證性差,且具有破壞性等缺點。通過VHP空間滅菌技術和空調系統結合應用在生物制藥潔凈室,并通過典型的工程實例分析,對系統除濕、材料選擇、空調系統配合、圍護結構以及安全等方面闡述了VHP如何借助空調系統進行空間滅菌的應用。該種
中加空間環境地基探測合作研討論會在京舉行
5月5日至7日,中國和加拿大空間環境地基探測合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等單位的中方專家代表,以及來自阿爾伯塔大學(
空間中心在臨近空間浮空平臺原位測風技術方面取得突破
基于臨近空間浮空平臺的風場探測技術一方面可為臨近空間大氣動力學和湍流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也可為浮空平臺自身飛行提供風場數據保障。由于臨近空間低氣壓特殊環境,地面風速計產品不能在臨近空間正常工作。德國科學家曾研發了艇載超聲波風速計,獲得18km以下數據,但在20km以上平飛期間失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間中心成立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簡稱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機構由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將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臺,并將為我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空間科學發展提供重要窗口。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瑞士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空間科學項目征集宣講會舉行
????? 7月10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辦的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征集首場宣講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鄧一兵等出席并致辭。宣講會由空間應用系統副總指揮、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王強主持。來自北京、廣州、杭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紀實
天宮,亦名紫薇宮,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宮殿。九重天之上,仙島林立、氣象萬千。 如今,神話成為現實:在浩瀚星空與藍色地球之間,“天宮”緩緩飛行,中華兒女漫步太空,自信的身影映照著人類科技的光輝。 2022年10月31日,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托舉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升空。很快,夢天實驗艙
英國成立首家空間天氣預報中心
發生在2012年7月的太陽耀斑。 圖片來源:NASA/Royal Observatory Belgium 英國上周正式成立了第一家空間天氣預報中心。 英國政府在2013年年底便宣布將向該國氣象局的空間天氣業務中心提供資金,該中心的總部將設立在埃克塞特市。 該中心自今年5月以來一直在以每周
中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中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6月3日凌晨4時整在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并首次采用GPS技術獲得了中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力和風場的探測參數。 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