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民生,合乎民情,順乎民意。
環境保護全國一盤棋,秸稈禁燒亦如此。有鑒于此,我們邀請湖北周邊六省的評論員,就秸稈問題發表看法,以期引起各界的共同思考,為嚴格推進農作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唱響“好聲音”。
秸稈燃燒是空氣污染的新源頭,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的夏收、秋收之際,農民們總會大量的焚燒秸稈,造成了大量的濃煙和焚燒后的殘渣物,這些殘渣物隨風飄落在水面上和城市里,給空氣、水源和城市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嚴重破壞了環境,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對于秸稈焚燒之害,筆者深有體會。以前每次回安徽老家,趕上秋收季節,美麗的田園在我心中蕩然無存,到處是燃燒的秸稈,刺鼻的煙霧彌漫在空氣中,路人都戴上了口罩。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寧愿忍受煙霧也不去制止,一問才知道,每家都在燒,誰也不好說誰,成了“有苦說不出”或成為“幫兇”。更為可怕的是,縣城也變成了“小北京”,讓遠離大城市的小縣城“零距離”觸摸到“霧霾”,他們,都成了秸稈焚燒下的犧牲品。
焚燒秸稈不是個案,是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深受其害,相關地方也頒布了相關的條例,禁止焚燒秸稈,可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秸稈焚燒無藥可醫。
筆者的家鄉,安徽省天長市,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秸稈焚燒現象也很普遍。在壓力之下,天長市逐漸找到了治理秸稈焚燒的妙招——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即用滅茬機將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粉碎還田不僅增加了土壤的透氣性能,還增強了土壤肥力,增加了下一輪的農作物產量。“秸稈還田產量高,下一年,就是讓燒秸稈,咱也舍不得燒嘍”,這句話,就是天長市農民的普遍心聲。
回頭來看,秸稈焚燒不止,根子還是在秸稈的利用率上。由于秸稈目前利用率不高,成了用處不大,但必須處理的廢棄物,不處理無法進行下一輪耕種。再加上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農家用上了燃氣灶,不再使用傳統的秸稈生火。因此只能采用焚燒,還能給農田帶來草灰肥。
筆者引用自己家鄉禁燒秸稈的經驗只是想說明,禁燒秸稈難度大,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工作。同時,借此也提出一個參考性的建議——從提高秸稈利用率上出“絕招”。
從提高秸稈利用率上做文章,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有先例。在美國,把秸稈作為新興的替代燃料特別是生物燃料,從中提取乙醇進行開發利用,使秸稈綜合回收利用有了新發展;在歐洲,則開創了秸稈發電的新途徑,丹麥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稈發電的國家,農民將秸稈賣給電廠發電,滿足上萬戶居民的用電和供熱需求,電廠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獲得了實惠的電價,而秸稈燃燒后的草木灰又無償地還給農民作了肥料,從而形成了一個工業與農業相銜接的循環經濟圈。
因此,秸稈禁燒后,湖北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秸稈的經驗,利用武漢高校資源的獨特優勢,加快科研力度,研發如何提高秸稈利用率,“變廢為寶”。政府要投入大量資金,保障秸稈利用研究,將秸稈回收,集中處理,或生產有機肥,或秸稈造紙,綜合利用秸稈的價值。
根本上講,秸稈禁燒,還是要從提高秸稈利用率上著手,只有秸稈利用率提上去了,焚燒秸稈的現象自然就減少了,霧霾也隨之“煙消云散”。秸稈禁燒推行后,生態湖北建設將進一步加快,相信明天的荊楚大地,必定是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新鮮。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種植廢棄物清潔轉化與高值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不同秸稈熱解炭促進厭氧發酵性能及微生物組學特性,實現了秸稈熱解炭的高效高值利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資源技......
7月5日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態循環農業團隊在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的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稻麥輪作是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方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
中新網上海6月5日電(許婧江倩倩葛天意)陽光、風、二氧化碳,用這些自然界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就能讓礦泉水瓶、一次性包裝等PET廢塑料高效轉化成工業中常用的甲酸資源和氫氣燃料。記者5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后李銳與唐明金研究員等人對比分析了煤飛灰、垃圾焚燒飛灰與沙塵顆粒物中鐵(Fe)元素的含量、可溶性、存在形態及同位素組成。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
我國是秸稈大國。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不斷發展,仍有大量的秸稈廢棄物被就地焚燒、填埋。粗放處理方式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生物質資源浪費。秸稈中蘊含著大量可被轉化的生物質(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經厭氧消化后可......
黑土地“喊累”中國科技力量來“加油”高肥力、高產量的東北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卻面臨土壤退化等挑戰。如何變“減法”為“加法”?中國科學院正在牽頭籌備一場“科技會戰”,要用科學的方法,......
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秸稈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
外源有機碳輸入是影響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同時,能夠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稈還田作為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其施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會直接和間接......
當前處理危險廢物有兩種方式:焚燒和填埋。焚燒是將廢物燃燒處理掉同時獲得熱能的一項技術手法,焚燒危險廢物可以實現兩個目的:減少危險廢物量,一定程度降低危險廢物的危害程度;焚燒可以獲得一定熱量能源。目前這......
隨著科技水平的有效提高,危險廢物處理工作能在先進裝置的輔助下完成基本目標。當前,危險廢物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安全問題,而應用回轉窯焚燒爐能夠提高焚燒安全性,降低處理難度,并且這種處理方法具有適用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