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在內蒙古、新疆、西沙島礁等地開展中試,讓力學治沙成為現實。這一“黑科技”的研究團隊來自沒有沙漠的重慶,而且是以架橋修路聞名的重慶交通大學。看似“不務正業”的背后,其實是力學與生態的交叉創新。
11月5日,這一“黑科技”治沙技術的團隊帶頭人——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獲評2021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立足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和科技創新基礎優勢,重慶交通大學加快學科結構優化和科研方向轉型升級,走出了推動學校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之路。
2021年8月底,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里重慶交通大學試驗基地種植的高粱
“你們可能走過川藏公路,被沿途險峻絕美的風光吸引,但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學校便因川藏公路而生。”每年開學季,黨委副書記、校長唐伯明會在“開學第一課”給新生們講校史,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牢記肩負的責任,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甘做“鋪路石”,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需要。
從為川藏公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到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眾多西南地區重要干線公路建設;從西南第一路——成渝高速公路,到世界上最大跨拱橋、最大跨梁橋和最大跨石拱橋等一批世界之最的橋梁隧道工程;從三峽大壩,到港珠澳大橋;從長江“黃金水道”的整治通暢,到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通江達海……都有他們的默默付出。
在最近兩屆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中,該校學生連續兩次獲得一等獎,作品不僅設計精妙而且充滿美感。“我們對于學科的發展一直是與時俱進的。”唐伯明說,十幾年前學校就開始“交通+藝術”的教學探索,增加學生的美學素養,希望讓他們參與的重大工程成為經典。
今年2月,易志堅團隊的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態恢復一體化技術項目榮獲2020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這項技術是由該校研究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研究沙漠生態恢復的跨學科顛覆式創新成果,已在內蒙古、新疆、四川等省(區),以及中東和非洲等國家開展2萬畝試驗示范。
“近年來,學校在持續做強做大交通、土木、水運、經管等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生態環保等學科交叉、更新和科研方向轉型升級行動。”分管科研的副校長周建庭介紹,學校目前在交通+大數據智能化、大生態、新材料、先進制造、智能建造等方向形成了多支院士領銜的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逐步形成了“水陸空軌”齊全的學科專業體系。
2020年3月,該校投入2.5億元建設的占地250畝的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正式運行。該實驗室自主研發了國際領先的橋梁結構環境耦合試驗平臺、大跨拱橋建設運維綜合試驗平臺和隧道工程試驗平臺,在大跨拱橋、特長隧道領域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10項。
該校投入2.3億元建設了300畝的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了長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試驗,處于世界內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隊,建有包括葛洲壩到三峽大壩1:100物理模型的三峽水運新通道科研基地,攻克了三峽水利樞紐通航和船閘建設等技術難關。
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通過建設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匯聚整合校內外科技創新資源,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突破一批制約西部山區交通建設、運行管理和綠色發展的瓶頸技術難題,取得了山區大跨拱橋、內河生態航道、城市單軌裝備及西部內陸出海通道等領域一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
近年來,重慶交通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構筑科技創新平臺,推動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圍繞交通強國建設戰略目標,先后提出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中緬石油管道建設、提升渝滇緬-印度洋物流通道建設等咨政建議,被中央辦公廳采納,特別是渝新歐中歐班列、南北通道倡議等成果為重慶物流的降本增效、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做了重大的貢獻。
周建庭表示,“十四五”時期,該校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智慧交通、生態環保、傳統學科強基提質、交通裝備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交通文化藝術六個重點領域,努力實現在山區特大跨橋領域實現國際領先,推動科技成果由量的擴張到更加重視質量的轉變,強化院士專家團隊引領帶動作用,更好地推動學校為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近日,重慶市印發《重慶市先進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計劃到2027年,培育形成“4+4+N”現代先進材料產業體系,全市先進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
深入了解微觀世界,探索肉眼無法見到的微小結構時,電子顯微鏡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電子元器件中有很多微納器件,如果芯片想要做得更小更好,需要對微納器件進行改進。近日,納米金屬研究在重慶取得新突破。材料研究真......
2023年11月18日,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武漢盛大開幕,吸引了逾萬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環境科學的創新之路,深度交流合作發展的共同......
最近,網絡上流傳了一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美國女院士通過網絡救助了一個我們國家普通搬運工的孩子。這個重慶搬運工的孩子得了腦瘤,得知美國一位女院士能夠治療孩子的腦瘤,便寫信向這位女院士求助......
如果地球突然連續降溫十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劇烈的火山噴發帶來冷卻效應,強烈影響高寒地區森林生......
10月13日,浙江生態環境集團總部項目簽約儀式舉行,集團總部項目正式落戶余杭區。這也標志著浙江省級生態環境集團正式亮相。企查查顯示,浙江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9月26日剛剛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
柔性薄膜作為性能優異的基底材料,被廣泛應用于納微系統、柔性電子、軟體機器人和生物醫學設備等新興應用領域。隨著薄膜厚度趨于微/納米尺度,實現薄膜簡單、無損的界面剝離已成為實際應用中的最大挑戰之一。近日,......
10月8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對高等學校設置事項進行公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等有關規定要求,經市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考察和......
10月8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對高等學校設置事項進行公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等有關規定要求,經市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考察和......
10月4日,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布訃告,我國著名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3日14時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訃告顯示,鄭光美,祖籍北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