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眾多真實的“云南蟲谷”之一,哀牢山地區至今分布著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是歷史和自然留給科研人員的一本解鎖亞熱帶原始森林的無價寶典。
“這兩年北京降雨多,但濕度和我們在哀牢山比,那還不是一個量級。”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看著窗外正在滴落的雨笑著說。眼前這個“森林探險者”,言語溫和,甚至有些靦腆,但眼神堅定,講起自己的“綠色事業”時閃爍著光芒和興奮。
小麥色皮膚,是森林里野外科研留下的印跡。
往返哀牢10年,進所工作13年。如今,這個曾經的國科大碩博連讀生,已成為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恢復生態研究組的組長。暫別哀牢山的日子里,時常會不自覺地想起這位“老伙伴”。
“哀牢山就是我的‘井岡山’,如同革命根據地。從那里,我開始出發,始終提醒自己堅定地探索、追尋一條回應時代需求的學術之路。”從當年轉專業考研到國科大,到在哀牢山中找到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再到如今帶領團隊,希望從此出發進一步規劃未來布局和定位,宋亮在科研求索最迷茫的階段與哀牢山相遇,于云深霧渺、桫欏樹古中,漸次發現峰巒疊翠,萬木千花。
幾經周折立深山
哀牢山與昆明相距近500公里,偏遠程度超出想象:當年博士在讀的宋亮需要睡一夜的臥鋪長途汽車,才能從版納植物園趕到哀牢山下的景東縣城。而到達宋亮真正開展工作的哀牢山生態站,還相隔著六七十公里的山路顛簸。
第一次去往哀牢山生態站的感受,宋亮記憶猶新。“每次上山后,我都想盡可能地利用時間多做點事情、采集更多樣本,因為深知,來一趟是多么不易。”車輪轟鳴,飛濺出泥點,忽高忽低的顛簸中,疲憊和暈眩一同襲來……十多年前來到沒有信號和熱水的生態站,宋亮在原始森林的泥土氣息和云霧彌漫中開始尋找自己的“革命道路”。
“最大的‘苦’并不是物質條件,而是內心的迷茫。”哀牢山區8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的雨季,幾乎不停歇的雨天,卻是植物拔節生長的好日子,也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觀察期。本就深一腳淺一腳的厚厚落葉山路,在雨季更加寸步難行,螞蟥會順著雨滴從樹上掉落進衣服中。
“有一次等我低頭發現,它已經吸血撐得滾圓,我也沒多想,繼續做事。如今回想起還是有些后怕,云南野外這些昆蟲說不定攜帶著什么毒素或者病菌呢……”除了螞蟥,宋亮和各路蛇蟲鼠蟻一一打過照面,那些曾經的“驚心時刻”,如今都成為談笑的故事。
就這樣,行走耕耘在廣闊天地之間這個特殊“實驗室”,宋亮跟隨導師劉文耀,開始關注到苔蘚植物和全球氣候變化。逐漸清晰的科研方向,透過細密的林冠,灑下點點陽光,“甜”開始在“苦”中潛滋暗長。
但肯搖鞭有到時
人跡罕至的冷清哀牢山,卻是熱烈喧騰的植物王國,科學靈感也在這里滋養迸發。通過長期的野外觀察和文獻閱讀,讀博期間宋亮發現,作為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分,附生苔蘚植物無根系,沒有表皮細胞分化,具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表面積/體積比,從大氣中直接吸收所需的水分、養分,因而對空氣污染程度更為敏感。
研究結果顯示,氮沉降增加,顯著降低了哀牢山山頂苔蘚矮林中附生苔蘚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蓋度。“附生植物的生長信息傳遞出許多肉眼難辨的信號,幫助我們了解到環境生態的整體波動。”沿著這樣“一葉知秋”的思路,宋亮的視野從“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對模擬氮沉降增加的生理生化響應”到“龍腦香熱帶雨林附生植物多樣性及其空間格局”再到“附生植物的水分關系及其對干旱脅迫的響應”。
團隊也在不斷壯大,從自己的單打獨斗到2019年接手恢復生態課題組,宋亮帶領學生們在林冠附生植物領域自由馳騁,感悟生態的勃勃魅力,啟發他們繼續在細分領域深耕、拓展、開花、結果。
在自然“考官”的考驗中,課題組的推進和實踐也在不斷接受挑戰。“近來印象最深刻的挑戰,要數象群在版納植物園逗留的兩個月時間。”2019級國科大碩士研究生鄒璜苦笑著回憶那段被迫停工的日子,2021年5月17日,野生亞洲象群進入版納植物園“逛吃逛吃”的新聞受到廣泛關注,版納植物園為保證師生安全封鎖了部分區域,鄒璜的實驗樣地剛好就在其中:“宋亮導師完全理解我們的心情,當時幫我們想了各種辦法,希望盡量降低象群事件對我們實驗進度的影響:協調更換樣地,調整實驗方案和內容……”
原來,網上的搞笑評論“大象吃掉的食物里是不是有某個可憐孩子的畢業論文?”,卻是宋亮課題組的真實經歷。象群走后,鄒璜跟著導師再去樣地,呈現在眼前的,是被大象破壞的實驗裝置和被腳印、糞便“留滿印跡”的一片狼藉。大家只是無奈一笑,便收拾“殘局”繼續開工了。
類似的挑戰,課題組早已司空見慣。在2015級國科大碩士研究生沈婷回憶中,即使是日常的林冠塔吊平臺監測采樣工作,每一次“上升”都可能是一次“驚心動魄”,“如果遇到刮風、下雨、起霧,甚至塔吊停電,吊籃不小心壓到枯枝等意外,我們就時常會在空中搖曳或是停滯片刻。”
困難與靈感交織在永不放棄的破局之路中,哀牢山這一“革命根據地”記錄著歡笑和汗水,每一天的“野外團隊作戰”演繹著課題組的獨家記憶。
我在版納種雨林
好不容易團聚,家人們少不了就要聽宋亮剖析一番“恢復生態”對歷史、國家、社會、個人的深層意義。宋亮會從一簇苔蘚,勾連出幾百年來人類生產生活長期積累的碳排放負重。
“恢復生態”,這一課題,是人類終需面對的自我救贖之路,也是宋亮多年前考研時就收藏于心的夢想,但這一工程架構宏大、推進緩慢。多年行走在哀牢山,他沒有一刻忘記這個初心,兜兜轉轉尋找突破口。
如今,隨著版納園1000多畝橡膠林的退役,宋亮“人工恢復熱帶雨林的構想”將可能變為現實,“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種樹人’,一個‘種雨林的人’。”
為拯救正在以極快速度消失的熱帶雨林,宋亮希望能利用版納植物園的自然條件,人工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雨林生態系統,實現水土氣生全方位監測的大型操控實驗平臺。“一年不行就兩年,兩年不行就十年,努力把消失的雨林一點點種回來!”
“生物多樣性公約、綠水青山論、五位一體、雙碳戰略……(關注)生態問題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們需要在這一命題上給出中國答案,發出中國聲音。”為生態奔走,宋亮將科研理想扎根在哀牢的山湖日月,把家國擔當放進版納的氣象萬千,一棵一棵栽種希望。
宋亮還想做得更多。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團隊從這片人工雨林出發,為全球生態發展提出一套自主的“中國方案”,將團隊的“井岡山道路”走出哀牢,走向世界。
團隊成員特別介紹了一種他們最近在研究的熱帶雨林“絞殺榕”,這種植物擁有半附生的習性,盤根錯節,頑強又堅定,再崎嶇的地貌地形,它都能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發表題為“找準人生坐標書寫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的致辭。周琪指出,國科大校......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于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8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發文悼念李政道,追憶其與國科大四十余載往事......
編者按:賀泓,曾名賀俊山,念高中時自己改名為“賀泓”。泓,形容水深而廣的樣子。從“山”到“水”,他便與生態環境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他站在邯鄲叢臺公園趙武靈王的點將臺上,看著眼前昔日輝煌不再的景象,......
編者按:2024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城市環境所”)迎來自己的第18個生日。這個“剛成年”的年輕研究所背后,有一群從零開始,為它建起學科框架、鑄成文化內核的先行者;有一批接過......
本報訊(記者沈湫莎)“沒想到我能評上上海市科技傳播高級職稱。”在昨天開幕的2024年上海科技節上,B站百大UP主“稚暉君”、智元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彭志輝驚喜地說。記者獲悉,彭志輝與網名“菠蘿”的......
近日,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在瑞士舉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研究團隊首次參展,并憑借超重力選擇性脫硫技術獲得金獎。該項目由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錢智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國科大碩士畢業生鄔召、......
近日,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在瑞士舉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研究團隊首次參展,并憑借超重力選擇性脫硫技術獲得金獎。該項目由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錢智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國科大碩士畢業生鄔召、......
4月23日,為慶祝第二十九個世界讀書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聯合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懷柔區法院)、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懷柔一中)在國科大圖書館成功舉辦了以“弘揚科學家精......
4月21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屆慕田峪長城越野賽在長城開賽。本屆賽事響應熱烈,共吸引來自國科大近40個院系的400名師生參與,賽事為3公里定向越野跑融合長城獨特的魅力,為國科大選手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