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想,保衛藍天白云,大步走在自己堅信的人生道路上,曾感到過迷茫,但從未迷失方向。
初夏的白晝來得早,上午7點半,已是天光大亮。漫步城市環境所可看見三兩結伴的學生,他們沿著連廊向技術樓走去,眼里有光,步伐帶風。 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也在其中。 對于陳高杰來說,踏入環境領域學習最初只是一個巧合。 “其實我最開始報考的是經管類專業,只是被調劑到了環境科學專業。”陳高杰來自福建南平,談起往事,他顯得有些靦腆,“但是我對未知的事物有探索欲。”陰差陽錯地,他在環境專業的攀登路上越走越高。本科時,他日漸意識到其就讀的省會空氣質量差、污染嚴重的現狀,在與家鄉武夷山的鮮明對比中,他下定決心,要通過進一步學習,去探尋大氣環境污染的成因和癥結。 在他看來,在眾多污染物中,相比水體、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更易感知、更影響著普通群眾的生活質量。于是,他選擇大氣污染作為自己研究生涯的課題,也將目光投向家鄉周圍針對環境污染研究最純粹的機構: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選擇國科大和城市環境所開啟下一步研究生涯的理由是相似的:卓越的科研平臺、完備的設施、濃厚的學術氛圍、開放包容的研究環境……而李強則有一條不一樣的理由:真誠的導師。 “當時沒有想太多,只覺得我的老師值得去追隨。”他不假思索地給出解釋。本科生往往會參加各個院校的夏令營來了解學校氛圍與條件,發郵件給有意向的導師、從他們的回復中獲取信息也是重要一環。而在所有傳來回音的老師中,李強現在的導師賈宏鵬是回復最誠懇、郵件篇幅最長的那一位。“我能感覺到他的科學素養、人品和培養學生的態度是值得信任的。”在他看來,國科大的導師對待學術的態度往往更純粹、更樸素。 2020年度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2年度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科技攻關新星、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國科大優秀畢業生、中國科學院一等研究生等級獎學金及一等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翻開李強的履歷,很難不為他五年間取得的琳瑯滿目的榮譽感到驚訝。 但對于李強而言,“大滿貫”的眾多獎項中,最有分量、也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兩次國家獎學金的獲獎經歷。 讀博期間,李強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五篇SCI論文,其中兩篇刊載于環境催化領域頂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如今,即便已經成為學弟學妹們學習的榜樣,他仍然記得自己剛接觸科研時的懵懂日子。 “本科時,我對科研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畏懼’的,好像科研是一件有些神圣的事,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去接觸實驗、論文。”他回憶道。當時的他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大創項目,但也只是幫著刷刷瓶子等雜活兒。面對英文文獻閱讀和與其他院校學生交流,他也感到困難,不由得生出畏難情緒,最后項目也不了了之。 直到2019年3月,選擇加入國科大和城市環境所的他來到導師賈宏鵬的課題組,開始推進自己的畢業設計工作。有導師指引方向,師兄師姐在實驗室“手把手”指導,他開始體驗到科研的樂趣。 “當時我會看別人的文章,學習他們的思路,再結合現有的技術特點,嘗試做一些新的東西。”李強分享,他的第一、第二篇文章就是這樣形成的。第三篇文章,他開始嘗試加入一些屬于自己的想法。他打了個通俗的比方:“剛開始時,我的工作可能相當于別人做出了一只盤子,我在盤子上放上一道菜,但研究開始深入后,我試著自己去開發新的合成方法,設計出領域內普適性的策略,也就相當于自己去做一只盤子,讓別人可以在我的盤子里裝菜。” 當然,更深入的科研工作需要長年累月的知識和技能積累,初窺門徑的李強毫不意外地碰了壁。 李強回憶,“2020年我從北京回到所里時,師兄畢業,也遇上老師最忙的時間,我又遇上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挫敗感非常強。”成果遙遙無期,甚至實驗做錯了都不知道,他不由得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科研? 幸運的是,2020年年底,碩士生國家獎學金像一劑強心針,給了李強在科研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一方面,作為2019年剛剛入學,2020年才回到所里的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獲得在三個年段統一評選的國家獎學金無疑是一種破格的榮譽與認可;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李強看來,這些成果是由老師和師兄在前頭領跑才取得的,自己的獨立科研能力是否擔得起這份沉甸甸的殊榮? 疑問扎根在他稍稍喜悅的心中,又種下一顆想要證明自己的種子,“當時感覺‘憋’著一口氣,并且下定決心,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武裝、強大自己”。終于,在兩年后的2022年12月,選擇繼續深造、勤懇耕耘的李強獲得了獨屬于自己的那份榮譽——博士生國家獎學金。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享受除科研以外的生活了。”這是李強對自己的調侃。 他的回憶中,最常走過辦公室與宿舍之間那條連廊的時間,是在沐浴著月光的凌晨一兩點。在實驗室,加班做實驗到深夜,甚至周六仍然全勤都是總能見到的場景。“可以說努力是一種常態。”不斷地看文獻,做實驗,不斷地與導師交流、尋求指導,再盡最大可能去改進,這已經是他最習以為常的生活。 陳高杰則把這個過程描述得更為具體:一方面,對于主要研究方法是外場觀測和模型模擬的他,儀器的正常運行保證了數據的持續輸出,需要24個小時地維護儀器設備,以便全年在線觀測。每當儀器出現問題,就需要自己去解決、跟工程師商量操作,一次維護往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另一方面,他的博士課題中所研究的物種沒有確定的標準樣品,從標樣的合成到定量,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最后,敏銳的科研嗅覺并非來源于天才或靈感,而是得益于長期潛意識的閱讀和積累。 當然,時間與精力的付出并不意味著沒有目的與方向的“亂撞”,來自導師的引導與示范也相當重要。 陳高杰對自己的導師陳進生研究員的第一印象是“勤奮”。每天早上7點到7點半,你都能準時在城市環境所食堂遇上這位50多歲的、城市環境所第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穿著精神、頭發梳得齊整。“陳老師每天都奔波在一線,指導學生、做課題項目、各種會議日程……一直以來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陳高杰逐一列舉著,眼神中有崇敬、也有感激。 在他的記憶中,就算再忙,陳進生也沒有忽視過對學生們的關心和指導。一旦文章有投稿或返修的消息,導師一定會親力親為,第一時間打來電話,細致地講解如何修改、應對;有時儀器出了問題,他比負責管理儀器的學生還要更早知道。“他的身先士卒,給予我榜樣的力量。” 弓弦不能永遠緊繃,做科研也需要有“浮上來”的時候。問及興趣愛好時,陳高杰給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做飯”。 “我最喜歡做糖醋排骨和水煮魚。”他彎起眼角,露出了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有時,陳高杰和學弟學妹們會一起去老師家蹭飯,他就擔起了掌勺的責任,“自己的付出能夠直接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感覺其實還挺不錯的。” 觀察李強的工位書架,你會注意到有一本不起眼的小書,其“畫風”有所不同:發皺的書面、略微泛黃的紙張、翹起的書邊,一切都與旁邊擺放的大開本專業書籍不太相像。 拿起、翻開,原來是一本密密批注了的《毛澤東選集》。“曾有兩個志同道合的好友和我一起組建了個讀書小組,每周每人都要分享一章節的閱讀體會。”提起這本書,他眼神一亮,“這已經是2022年讀的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這些書,我們都一起研讀過。” 這也許為他的畢業去向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今年1月,他考取了福建省的選調生并成功上岸。面對“選擇走向社會,這幾年的學習會不會白白浪費了?”疑問,他言語篤定:“學習一定是有用處的,書怎么會白讀呢?” 當然,即便五年的科研生活使李強收獲良多,這一選擇也并非一時興起的空穴來風。 曾被評為國科大優秀黨員的他,在大學里也擔任過四年班長。“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是他在四年集體工作中的真實寫照。至今,想起工作過程中幫助大家、被同學們所需要的感覺,仍然使他感到由衷的快樂。 來到城市環境所后,他仍然沒有忽視骨子里的那股善良。從江西農村走出來的他,曾在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的共同號召下,向湖南張家界市一個小村莊的孩子們提供對口幫扶。“因為自己走到今天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所以更希望盡可能改變這個環境。”回想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由衷感慨道。 幫助不僅僅局限于金錢,也體現在對受助者成長的關懷與照顧。“我們會和對面的學生定期發郵件、傳簡訊。”雖然每兩周才能收到一次回音,但走過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的旅程,自己微薄的經驗能夠幫到一兩個有需要的人,對李強來說已是足夠快樂。 國科大和城市環境所的五年,已經引領他見識到了更廣闊的星空,在無窮可能的人生道路面前,他仍堅定選擇了腳下堅實的大地。 早上7點,陳高杰準時睜開眼。枕邊,毛不易《無名的人》歌聲淡然響起:“我是這路上沒名字的人,我沒有新聞,沒有人評論”。 窗簾拉開,陽光灑向屋內每一個角落。灰塵在空中閃閃飛旋著,渺小卻如此耀眼。 揚起今天的第一個微笑,他伸展開四肢,準備好迎接嶄新一天的工作與生活。 “無名的人啊,車開啦,往前吧!帶著你的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博士后隊伍建設,并相繼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文件。比如,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推動高校將博士后作為教師重要......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試點開展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4〕22號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各有關高校科協:為深入貫徹黨的......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發表題為“找準人生坐標書寫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的致辭。周琪指出,國科大校......
■郭英劍近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最新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名單,引發了學界與社會有關博士生擴招的熱議。事實上,早在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
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繼續呈擴張趨勢,截至2023年在校博士生已達61.25萬人。然而,與之相隨的是博士生延期畢業率居高不下,......
編者按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關鍵標志,也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主渠道。近期,圍繞研究生教育,不少高校開啟了一系列改革,無論是學制的變化、導學關系的改革還是碩博點......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