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09 09:47 原文鏈接: 尋找外星文明或現曙光同步衛星帶是“指路明燈”

    科學家認為,人類目前擁有的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到與人類處于同等技術水平的外星文明。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一個外星人世界周圍的同步衛星足夠多,分布足夠稠密,那么,人類就可以借助用來發現未知行星的天文望遠鏡,找出那些在浩渺宇宙間飄蕩的外星文明。

    首選與人類技術水平相當的外星文明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探測外星人蹤跡的方法,其中大多數方法重在尋找技術上比我們先進得多的文明。

    但一項新研究主要作者、加那利群島天體物理研究所的赫克托&middot;索卡斯-納瓦羅說,這些方法的問題在于,很難確定比人類更先進的文明可能采取何種技術手段。例如,在上世紀60年代,有人認為,更先進的文明可能會使用&ldquo;戴森球&rdquo;(Dyson sphere)和其他大結構捕獲來自主恒星的能量。所謂&ldquo;戴森球&rdquo;其實就是直徑約2億千米、用來包裹恒星開采恒星能的人造天體,是一個利用恒星做動力源的天然核聚變反應堆。

    但索卡斯-納瓦羅指出,如果一個文明能夠成功地精煉核裂變過程,它可能從來不需要建造這樣的結構。他認為,尋找與我們處于相近水平的文明會更有意義,因為我們知道,至少有一個族群遵循這樣的技術思路。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正是秉持這一思路,尋找外星文明發出的信息,就像我們自己無意中(有時故意)送入太空的無線電信號。

    &ldquo;克拉克系外衛星帶&rdquo;或提供&ldquo;思路&rdquo;

    索卡斯-納瓦羅認為,人類目前擁有的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到與人類處于同等技術水平的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政府和私人公司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用于科研、通信、偵察以及軍事等領域,制造衛星可能也是其他文明采取的技術步驟。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在此思路的指導下,索卡斯-納瓦羅提出了系外行星的同步衛星帶&mdash;&mdash;&ldquo;克拉克系外衛星帶(CEB)&rdquo;的概念,其以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middot;C&middot;克拉克的名字命名。

    他認為,如果一個外星人世界周圍的同步衛星足夠多,分布足夠稠密,那么,人類就可以借助現在用來發現未知行星的天文望遠鏡,找出那些在浩渺宇宙間飄蕩的外星文明。

    索卡斯-納瓦羅說:&ldquo;對來自極端先進文明的可能信號進行研究,這包含了太多臆測。CEB的優勢在于尋找我們了解的技術。&rdquo;

    他模擬了環繞系外行星旋轉的同步衛星帶,以了解它們是否可以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ldquo;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TESS)&rdquo;等儀器探測到。他發現,不管組成同步衛星帶的是許多小型衛星還是一小撮大型的、類似城市規模的物體,這個同步衛星帶都需要達到一定的完整度,才能被上述航天器探測到。

    索卡斯-納瓦羅強調:&ldquo;CEB的高度至關重要,至于它們是大量小型物體還是少數大型物體,似乎不那么重要。當然,如果圍繞系外行星運行的物體更大,該系外行星的CEB就更容易被探測到。&rdquo;計算表明,一個可探測到的CEB需要大量相互間隔100米、直徑1米的衛星,或者相互間隔100公里、直徑1公里的太空城市,或者是兩者的混合。

    索卡斯-納瓦羅還指出,探測到這樣一個衛星帶的理想環境是距地球100光年內的暗紅矮星周圍。

    &ldquo;凌日&rdquo;勘探衛星或大有可為

    索卡斯-納瓦羅認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和TESS在這一方面將大有可為。

    他說:&ldquo;如果我們足夠幸運,而且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一顆恒星系中恰好擁有一顆CEB密度較大的行星,那該望遠鏡肯定會看到它。&rdquo;

    因此,他提議重新分析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執行主要任務期間,以及自2014年以來其執行額外任務(K2)期間,發現的2600顆已確認的行星,看看它們是否擁有外星人衛星的微弱信號。

    他還說,新一代系外行星&ldquo;獵手&rdquo;TESS比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更有機會發現CEB,因為預計TESS能比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紅矮星周圍找到更多行星。

    美聯社的報道指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把目光投向數千光年外的恒星;而TESS衛星將把目光集中在距離我們數十或數百光年的恒星鄰居身上。TESS的觀測目標正是索卡斯-納瓦羅所說的涼爽、不起眼的紅矮星,它們被認為是滋生行星的溫床。為了找到這些行星,TESS將同樣采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所用的凌日法,即等候恒星亮度定期出現的快速下降,這將使在恒星面前通過的行星&ldquo;露出馬腳&rdquo;,這是目前天文學家可以采取的最好辦法。

    NASA官員說,TESS是&ldquo;初生牛犢&rdquo;;而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是&ldquo;廉頗老矣&rdquo;,其光輝旅程即將結束,該望遠鏡的燃料即將耗盡,可能在幾個月后停止運轉。

    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是否獨一無二?尋找外星文明正是為了回答這個千古未解之謎。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曙光似乎慢慢出現。

    相關文章

    中法天文衛星完成載荷開機測試并探測到首個伽馬暴

    近日,發射升空僅兩周的中法天文衛星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臺工作正常,衛星與地面四十多個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實時連接,中法雙方四臺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俄羅斯衛星解體砸中GPS和“星鏈”衛星?

    速覽-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衛星解體系人為蓄意所致,初步分析認為“資源號-P1”解體源于一次“低強度爆炸”,該爆炸可能是由外部刺激引發或內部結構故障導致的推進系統失靈。-沒有證據顯示美國GPS衛星及星鏈......

    中法天文衛星完成載荷開機測試并探測到首個伽馬暴

    近日,發射升空僅兩周的中法天文衛星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臺工作正常,衛星與地面四十多個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實時連接,中法雙方四臺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接力前行,他們為衛星打造“慧眼”

    2017年11月15日凌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附近的一個山溝溝里,有兩個身影在靜靜等待火箭發射。他們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技物所)研究員顧明劍和鈕新華。深秋時節,室外溫度為零下1......

    3套600瓦霍爾電推進系統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我國自主研制的3套600瓦霍爾電推進系統先后在軌完成超過500小時的連續點火工作,于5月30日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軌道抬升任務。據悉,此次應用的......

    走近科研實驗室中的青年團隊

    “我們有不少新發現,其中一些引起了全球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國家天文臺青年科研人員孫惠還在分析著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源源不斷傳回的觀測數據。4月27日,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

    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星投入業務運行

    據中國氣象局5月1日消息,風云三號G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此前,風云三號G星通過了試運行工作驗收和運行方案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風云三號G星星地系統業務狀態滿足業務運行要求,并已具備正式業務運行的條件。風......

    我國主導的這顆衛星發布首批11幅圖像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倪思潔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于2024年1月9日發射入......

    木衛一數十億年來一直是火山“地獄”

    美國科學家對木星的衛星木衛一大氣中硫的兩種同位素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這顆衛星自誕生以來,數十億年內一直存在火山活動。相關論文發表于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木衛一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天體,許多......

    我國成功發射四維高景三號01星

    剛剛,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四維高景三號01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為數字農業、城市信息模型、實景三維等新興市場,以及國土測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