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科學家對一些常見蝴蝶和飛蛾的將近3000個基因進行跟蹤研究,一直追溯到它們最古老的祖先,并制作出一份涵蓋廣泛的“鱗翅目樹”——這也是首次利用大范圍下一代DNA測序技術進行的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近日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上。
這次研究揭示出許多令人吃驚的發現,其中一項就是在親緣關系上,蝴蝶與小飛蛾的關系比與大飛蛾間更加密切。這完全改變了科學家對蝴蝶進化的理解。研究還發現,曾被劃歸為飛蛾類的一些昆蟲實際上是蝴蝶,蝴蝶的品種數量越來越多,超過人們以前所想象的。
“這一項目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各種各樣的昆蟲提供了一個進化的基礎,地球上已知的昆蟲有近16萬種。”論文第一作者、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鱗翅目副館長河原秋田說,“通過這一進化樹,現在我們明白了大部分種類的蝴蝶和飛蛾是怎樣進化的。”
一場DNA的革命
這項研究歷時一年之久,利用大量基因數據回答了有關蝴蝶與飛蛾進化史的問題,也是首批這類研究中的一項。它揭示了鱗翅目世系中的重要發現,包括蝴蝶在進化史中的傳統位置也與本研究極為不符,而可能被顛覆。研究人員認為,本項目也為未來的昆蟲生態與基因學研究構建了進化的框架。
河原還指出:“一場DNA的革命正在發生,這是科學史上的重大時機,現在我們能在大范圍上應用DNA測序技術。”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一種迅速處理大量DNA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建立了最初的46種樣本,最能代表飛蛾和蝴蝶種群的大部分生物多樣性。然后他們將33個轉錄組,也就是一套RNA分子和13個基因組相結合,它們都含有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河原說,通過分解DNA再重新拼合,他們識別出了2696個基因。
昆蟲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昆蟲博物館館長丹尼爾·魯賓諾夫說,新研究有助于科學家確切定位蝴蝶在進化史中的位置——這一問題是長期困擾科研人員的。
“通過新技術的使用,本研究也為專業領域增加了更多知識,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之間的進化關系。”魯賓諾夫說,“研究所用的方法是新的,并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顯然這也代表了深層進化研究的未來。”
追溯千萬年前
蝴蝶和飛蛾是如此美麗,又如此纖細脆弱,這也正是它們迷人的特征之一。但當它們還處在幼蟲階段,對于通過化石記錄來研究它們進化的科學家來說,還是個難解之謎。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旨在更好地理解進化的歷程,尤其是形態分析與化石記錄還未能確立的部分,論文合著者、佛羅里達博物館博士后研究員耶西·布雷恩霍特說。
“我們只有極少的鱗翅目化石來自大約1500萬年前。”布雷恩霍特說,“下一步是為這一組群建立一個進化史的數據庫,從它們最早的祖先直到今天的子孫。”
以往的研究是以解剖學的特征為基礎,假設蝴蝶與大飛蛾的親緣關系更近,但新的進化樹表明,蝴蝶與小飛蛾或微型飛蛾的親緣關系更近。本研究還提出,蝴蝶是地球上幾萬種飛蛾的祖先,比如喜蝶科(通常稱為美國蝶蛾)歸為飛蛾類,但其實是一種蝴蝶。
本研究構建的“進化樹”也提供了一個測試基準,觀察蝴蝶或飛蛾是否在白天活動,這是蝴蝶的一個常見特征,進化得比以往科學家認為的更早,可能是在蝙蝠在地球上廣泛繁榮的那段時間里,為了躲避蝙蝠及其它夜間掠食者而進化出了白天活動。
未來研究將在整個鱗翅目中調查這種進化過渡,如晝間活動的原因。布雷恩霍特說,雖然新的“進化樹”厘清了蝴蝶和飛蛾之間的關系,但還有許多世系有待檢驗。“考慮到鱗翅目昆蟲極為多樣,我希望這只是更大規模研究的起點。”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
2月13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員郭文永團隊,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闡明了多因子間復雜的交互關系及其對外來植物入侵的復合驅動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