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當前,國內外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變化如何相互作用影響生態系統功能及韌性等問題仍缺乏認識。論文通訊作者、國際竹藤中心研究員欒軍偉表示,為填補這一知識空白,研究團隊在中國的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五個氣候帶生態系統定位站,建立了森林模擬氣候干旱的聯網研究平臺,開展不同自然地理區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的長期觀測研究。
位于河南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櫟類林模擬干旱實驗平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供圖
研究團隊采用不同網孔大小的凋落物分解袋,來分離解析分解者功能群及其群落的復雜性。共計布設了1620個分解袋,開展了不同樹種凋落物葉組配的分解實驗。研究發現,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態系統碳和養分循環過程的關鍵環節。
論文通訊作者劉世榮表示,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從生態系統分解過程的視角,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揭示了森林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的“保護傘”,發現生物多樣性在降低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關鍵功能的不利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還發現,以凋落物為食的大型土壤動物類群,如千足蟲和等足類動物,在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背景下對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這意味著,對森林管理部門來說,通過促進植物多樣性和復雜的分解者群落,有利于在未來氣候條件下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并能夠提升森林的韌性。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葉清團隊副研究員譚向平與合作者,以中國東部5個典型森林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我國東部森林植物和微生物來源碳積累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熱帶森林的增加不僅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而且通過蒸散冷卻的方式減緩氣候變化。因此,逆轉當前熱帶森林的減少趨勢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被不少熱帶國家納入履約《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
去年,全球熱帶原始森林的損失有所減緩,但距離到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這項近日發布的衛星數據分析,強調了改善熱帶森林保護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巴西亞馬孫雨林被燒毀。......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