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蘇省疾控中心試驗室對外開放半天,供市民參觀。江蘇省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目前正是小龍蝦大量上市的時候,從目前的檢測來看,龍蝦的安全性總體是令人放心的,去年和今年,都沒有發現“龍蝦病”患者。
不過,吃貨們可要注意了!吃龍蝦,不少人最愛的就是蝦黃,但是專家提醒說,小龍蝦一旦遭遇到污染,頭部往往更容易聚集重金屬等,所以小龍蝦的黃盡量少吃,最好不吃。
誘人的蝦黃能吃嗎?
小龍蝦到底干不干凈?剩下的鹵子也能吃嗎?
江蘇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首席專家袁寶君告訴記者,龍蝦頭、腮、腸,以及很多人最愛吃的蝦黃,最好剔除,不要食用。
記者了解到,一般說來,小龍蝦的腸道等消化系統,往往容易聚集重金屬,烹飪前應把蝦線拉出來。 頭、腮雖然是重金屬比較集中的地方,但一般不會食用。袁寶君說,在搞不清楚蝦子干凈與否的情況下,蝦黃要少吃,最好不吃。因為從檢測來看,蝦肉很安全,一般沒有什么重金屬污染,但是有一些樣本,蝦子腦部重金屬會有一點超標。蝦黃位于頭部,容易遭到污染。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唐天德教授說,龍蝦確實有的器官容易聚集重金屬。比如肝臟,這是代謝的器官,確實容易積蓄重金屬等物質。蝦黃則是龍蝦的性腺,與肝臟挨一起,也會受到污染。但只要將灰色肝臟,與蝦黃區分開,食用量不大,是沒有問題的。唐天德說,不僅龍蝦,其他蝦類,包括螃蟹,也是一樣。
小龍蝦到底干不干凈?
很多人認為龍蝦的生長環境都是臭水溝等污穢之地,袁寶君說,其實這是個誤區,目前龍蝦養殖都已形成規模化,龍蝦一般出于養殖水塘中,生長環境不堪的情況并不普遍。
剩下的鹵子也能吃嗎?
不少人吃完龍蝦后,喜歡用龍蝦鹵就著面條吃。也許一只龍蝦的重金屬很微量,但是這么多龍蝦燒制后,重金屬會不會匯集到湯汁里,造成重金屬超標?袁寶君說,龍蝦的重金屬不會隨著烹飪而流向湯汁里。
今年小龍蝦總體安全
2010年,南京曾經出現小龍蝦事件,總共發現了23例病人,病人食用龍蝦后,發生了橫紋肌溶解癥,有的尿液甚至成醬油色。后來經過國家疾控中心專家診斷,23人所患為“哈夫病”。
橫紋肌溶解癥是因肌細胞產生毒性物質而導致腎損害的一種疾病,俗稱肌肉溶解。江蘇目前已建立小龍蝦風險預警監測機制,隨時監控小龍蝦的安全問題。袁寶君告訴記者,監測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檢測龍蝦相關指標;二、醫院是否出現了因小龍蝦引起的疾病,比如哈夫病等。
袁寶君表示,每年四五月份龍蝦上市之初,疾控中心就開始對江蘇各個養殖龍蝦的水塘進行監測。主要監測龍蝦中含有的重金屬情況,及農藥殘留情況。在今年的監測中,工作人員發現,小龍蝦總體情況是不錯的,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龍蝦金屬元素鉻、砷會超標。
去年至今,全省未發現“小龍蝦病”
昨天記者獲悉,南京小龍蝦事件兩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南京曾再次出現哈夫病。不過,省疾控專家認為,這兩例病例為“孤立事件”。
記者從醫院了解,當時一名男病人為44歲,吃了10只小龍蝦。5小時之后發生了橫紋肌溶解癥。食用的龍蝦來自南京一家農貿市場,患者是自己購買自己加工,紅燒食用。期間,飲用了白酒。其他同食的4人沒有發現生病。
另外一名病人為女性,31歲,在朋友家吃了10只龍蝦,結果發生橫紋肌溶解癥。食用的小龍蝦是在南京地區河塘自己釣的,同餐還有4人,也未發病。奇怪的是,這名患者以前也吃過龍蝦,包括自己做或者在飯店食堂吃,從來沒有發過病。
從目前的監測來看,從去年到今年,全省沒有發生哈夫病。
抗生素是否為致病原因,尚無定論
食用小龍蝦為何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目前在科學研究上尚無明確定論。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主要成分為草酸、檸檬酸和亞硫酸鹽的“洗蝦粉”,以及在小龍蝦的養殖環節使用的相關藥劑,可能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的主要因素。
記者采訪當時調查此事的專家,他們表示,2012年的兩例病人中,入院后都沒有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是卻從血樣和尿樣中檢測出同一類型的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抗生素是否就是致病因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據悉,江蘇養殖小龍蝦已經有20多年歷史了,但是多次檢測,都沒有發現小龍蝦體內含有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的致病因素。
食品安全
方便面致癌?
不存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身邊的人這樣說,“方便面的油炸面餅致癌、料包含防腐劑。”這些說法都對嗎?
日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鐘凱指出:在谷物類制品中,比較典型的潛在致癌物就是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由高淀粉低蛋白類食物(如面粉、土豆等),在高溫下烹調時產生的。也就是說,無論是油炸還是非油炸,只要是高溫加熱,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丙烯酰胺。但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遠遠不到對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將它與癌癥做直接關聯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
專家稱,實際上,食品變質主要是因為霉菌的生長,而霉菌需要在水分達到12%以上才會存活。方便面料包中含水量一般在5%以下,霉菌不會滋生繁殖,且料包中含有的食鹽成分同樣會抑制霉菌生長。所以說,方便面料包的配料成分已經決定了它本身就具有防腐功能,根本不需要防腐劑。
兒童吃進去的鋁
主要來自膨化食品
昨天上午,記者從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獲悉,我國居民吃進去的鋁主要來自饅頭、油條和面條等面制品;7-14歲兒童吃進去的鋁主要來自膨化食品;由于海蜇中鋁殘留量較高,因此經常食用海蜇的人也需要引起注意。
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吃進去的鋁按平均值算,低于國際參考值;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含鋁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有一定的健康風險。專家稱,兒童少吃一袋(60克)薯條薯片類膨化食品,鋁攝入量能減少0.07毫克每公斤體重。
研究顯示,鋁可導致運動和學習記憶能力下降,并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亦可影響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兒的生長發育;鋁還可通過與鈣、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統的損傷和變形,出現軟骨病、骨質疏松等。當前并無報告提示一般人通過食物途徑攝入的鋁會引起急性中毒,鋁沒有致癌性。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制定了鋁的“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為2毫克每公斤體重。如果消費者吃進去的鋁只是偶爾超過這個量,并非持續超出該水平,也不會影響健康。
下月起饅頭不得加明礬
油條粉條海蜇獲“赦免”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五部門日前聯合發文對含鋁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作出重大調整,從今年7月1日起,饅頭、發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掛漿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鋁鉀(明礬)和硫酸鋁銨,而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
這次的調整“赦免”了油條、粉條、海蜇等普遍使用明礬的食品,對此,專家表示,這是考慮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比如說粉條,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吃,但如果不添加鋁的添加劑,粉條就沒有辦法做成條狀。還有海蜇,如果不加明礬,也就做不成我們通常看到的樣子。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2023年第6號公告,發布85項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3項修改單。主要包括:《茶葉》等3項食品產品標準、《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等5項生......
"說到吃剩菜,每個人都這樣做嗎?這實際上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如今,有很多短視頻宣傳避免食用剩菜。除了它們可能滋生大量病原菌的事實外,它們還可能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鹽。這聽起來相當可怕,年輕一代......
——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紀念建校65周年活動2023年9月8日,特殊食品高質量檢驗檢測技術(方案)發展論壇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電子科技科技職業學院(生物工程學院......
土壤作為陸地環境的基礎,并與其他生態系統廣泛聯通。土壤作為污染物的“源”和“匯”而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屬通過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等環節進入土壤,其復合污......
近日,湖南省糧油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受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委托,擬組織糧食及制品中鎘含量和糧油中多元素含量同測快速檢測儀器的適用性驗證工作,需公開征集符合要求的儀器,包括糧食及制品中鎘含量快速......
8月24日,日本不顧全世界的反對,一意孤行將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對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人們對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的食品安全熱烈關注,2023年2月初日本福島鱸魚中放射性元素銫137......
智能傳感設備已在諸多領域應用,但智能傳感設備模擬人類味覺器官感受物質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和吳治嶧研究員團隊從人類舌頭感知味覺的過程切入,開發出一種基于液滴動態......
關于公開征求《全谷物與全谷物食品通則》等7項行業標準意見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我們組織起草的《全谷物與全谷物食品通則》等7項行業標準已形成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3年10月3日。......
本次推介會共分為3個環節,包括參觀總部產業園、實地考察甜啦啦門店、會議深度解讀品牌運營模式。7月22日,意向加盟伙伴們先后走訪了集工廠、物流、運營為一體的甜啦啦運營中心總部。“親眼看到總部規模如此之大......
海關總署公布,上半年我國與12個國家(地區)簽署水產品、豬肉及制品等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合作協議15份,對12個國家(地區)60家輸華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遠程視頻檢查,暫停6家問題企業產品進口。同時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