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接連幾天炮轟華大集團CEO尹燁之后,7月28日,尹燁在其微信公眾號“尹哥聊基因”發文回應。
相較于此前僅“謝謝指教”四個字的客氣回應,尹燁最新文章例舉了華大1999年以來的科研成果數據,還著重介紹了華大13項腸道菌群的關鍵研究,顯得頗為“硬氣”。
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是因為饒毅在兩天前點名稱:“尹燁推廣的益生菌,就是假藥”。此外,饒毅還表示,“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
實際上,近年來,益生菌產品層出不窮,市場有望邁入千億規模,但也存在著行業缺乏規范、商家夸大宣傳等問題。這背后,益生菌研發廠商的壁壘在于培育定向菌株和持續建構菌株庫,而更為基礎的腸道菌群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尹燁的回應文章顯示,1999年以來,華大發表或聯合發表SCI收錄論文3565篇(與菌群研究相關的有71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NEJM期刊及其子刊上發表文章共計451篇(與菌群研究相關的為24篇)。截至2022年6月,華大申請了疾病相關微生物標記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關發明ZL300余項,申請進入歐洲、日本、美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獲批140余項。
此外,文章還著重介紹了華大13項腸道菌群的關鍵研究,并表示華大為該領域的發展和進步添磚加瓦,也將堅持探索菌群與人體健康的關聯與干預方案,終要做到“基因科技造福人類”。
不過,饒毅此前則指出,全世界研究腸道細菌的第一人為Jeff Gordon。其在質疑文章中表示,“如果要發諾貝爾獎,公認他(Jeff Gordon)沒有異議是三人之一、可能是第一人。他的研究都沒有落地到應用上,他找減肥的細菌還沒找到,其他人是瞎說。”
實際上,作為帶貨達人,尹燁抖音號的三條置頂視頻均在宣傳華大益生菌。面對網友的帶貨吐槽,尹燁稱:“作為華大的CEO,我有什么理由不帶貨?不帶貨就是對自家產品不自信。”
7月27日,界面新聞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其推薦的華大優美達系列。該系列包括腸胃/免疫益生菌、睡眠益生菌、私處益生菌、益生菌伴侶等多種產品,均為食品級,價格在100元至400元左右。2014年至2015年,華大集團推出首款復合益生菌片“益暢”。華大營養銷售報告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5月,該產品的累計銷量超過20萬盒。
根據商品介紹,上述益生菌產品均由華大自選菌株自主配方,不同益生菌組合主打不同功能,包括增加食欲、改善身材、情緒、睡眠質量,“告別”便秘腹瀉等。
以銷量第一,主打幫助清腸、排便的“益暢”為例,其成分包括副干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乳雙歧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酸乳桿菌五種益生菌,以及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兩種益生元。介紹稱,一袋“益暢”包含180億CFU(colony 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單位)活性益生菌,超過18杯標準酸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產品的效果表述均比較模糊。如“益暢”提供了一組數據:“招募103名嗯嗯不暢人群實驗連續食用益暢1個月,成功優化嗯嗯不暢率為85%,有益菌增加,有害菌較少,菌群平衡,嗯嗯順暢。” 數據來源為華大益生菌研究平臺。不過,何為“嗯嗯順暢”、何為“嗯嗯不暢”、85%的優化率如何得來,均不得而知。只有最后一句“實際使用效果因人而異”讓人難以反駁。
而“益貝”針對母嬰人群,發酵乳桿菌CECT5716是該產品的成分之一。其宣傳頁面提供了這一菌株對女性乳腺健康和孩子腸道健康的臨床驗證數據。不過,最前面貼出的“營養科普申明”稱,“本頁面摘取的書籍及文獻內容均為營養科普知識,僅供消費者參考學習。相關內容不等同產品功效。”換而言之,“益貝”中的發酵乳桿菌CECT5716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并不可知。
實際上,益生菌是指一類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量時,可對人體健康發揮有益作用,如調節腸道菌群、促進營養物質吸收、調節免疫等。近年來,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層出不窮。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益生菌產品整體市場規模約為879.8億元,將在未來兩年內成為又一個邁入千億規模的市場。
不過,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益生菌要發揮作用有一定的前提。一是特定功能需要特異性的菌株,不能一概而論;二是要有足夠數量的活菌能夠到達腸道。但是目前,很多益生菌受到檢測方法的限制,難以分離、檢測到某一特定菌株的數量。很多企業宣傳的益生菌含量都是產品出廠時或者添加的含量,而消費者使用后,具體有多少能到達腸道、發揮具體的作用,很多是不清楚的。
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商家們的宣傳文案大同小異,其一方面強調菌株本身的功效和作用,羅列益生菌含量、體內存活率、企業的科研背景和實力;另一方面卻在產品的實際效果上語焉不詳。
2020年7月,“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登陸創業板,其食用益生菌制品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5%左右。如此“暴利”面前,不少商家的“動作變形”。一些益生菌產品的功效也由基本的改善腸道功能,拓展至改善認知和記憶力、口腔問題、花粉癥,抗焦慮/抑郁,減肥,美容等領域。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數養樂多。2021年8月,因宣傳“益生菌在新冠肺炎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養樂多關聯公司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被上海浦東新區市監局罰款45萬元。
阮光鋒表示,關于這些眾多的健康功能,很多確實能找到一些相關的研究證據,但大多數其實還處于研究階段,證據都不算特別充分,大多數也沒有到可以臨床應用治療疾病的階段。此外,目前也沒有具體的益生菌產品行業規范和標準。我國批準了可食用的菌種名單,但這一名單主要評價其使用安全性,并未對其功能進行評價。
因此,阮光鋒提醒,如果一個益生菌產品給人的感覺好像能包治百病,這顯然是不符合科學的,就要當心,不要買了。
此外,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主任醫師周偉此前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也表示,益生菌不是“萬金油”,也不是補得越多越好。他指出,腸道內微生物共同作用,維持菌群平衡,每個人的菌群不一樣,補充也需要有針對性。
實際上,關于益生菌的效果與爭論,其背后是腸道菌群機制研究的持續爭議。
一方面,腸道菌群被認為研究前景廣闊,目前,炎癥性腸病、癌癥、糖尿病、肥胖癥、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病、營養不良、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癥、抑郁癥、哮喘等疾病都被認為與腸道菌群有關。但另一方面,腸道菌群在作用機制與許多具體疾病上都還很模糊,故有調侃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
實際上,由于微生物組的復雜性,將其與某種疾病確定為因果關系變得極具挑戰性。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fellow、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講席教授趙立平在接受《知識分子》采訪時表示,直到現在,微生物組領域的研究還是以測序為主。如果想做某種疾病和微生物組的關系,最快的方式就是采集病人和健康人的糞便樣品,經測序以后分析健康人和病人的糞便菌群有什么不同,把這些變化寫成論文發表。
不過,他也指出:“現在這種文章多如牛毛,但做的都是相關性分析——只能說明病人和健康人菌群不一樣。而這一差異是發病的原因,還是發病的結果?如果不繼續研究下去,就失去了意義。“此外,趙立平還指出,大多數實驗室在很多關鍵的技術問題上還很粗糙,在菌群采樣、數據庫建構、分析方法上都存在改進空間。
他認為,每個研究菌群的實驗室都應該有臨床醫學、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及生物統計學這三個方面的技術儲備,“腸道菌群研究非常有前途,它的重要性超出我們現在的想象。但這個領域要想發展好,起碼還需要10年的時間。”趙立平認為。
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饒毅在此前的質疑中所說的:“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
西南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簡稱“西南華大研究院”)揭牌儀式暨時空病理學術交流會26日在重慶金鳳實驗室舉行,來自全國科研院所、醫院、高校的專家學者們與會,探討時空組學技術在病理研究上的最新進展。時空組學技......
盡管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在治療血液惡性腫瘤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功,但實體瘤的有效靶向作用仍然有限。與血液惡性腫瘤細胞普遍表達抗原靶標CD19不同,實體瘤上的腫瘤相關抗原具有異質性和缺乏特異性的特......
風味獨特的紅酒、鮮香解膩的腐乳、清甜綿密的酸奶、樸實無華的饅頭……生活中這些常見的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制作過程——發酵。藏著“極簡人類吃貨史”的發酵食品,是“傳承百萬年的美味”。從另一個層面講,植物食......
據華大智造(688114.SH)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報告顯示,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43億元,同比下降38.86%;歸母凈利潤及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802.70萬元、-1.36億元,同比下降1......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公眾號發文指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存在“任人唯親、近親繁殖”問題,再次揭露學術界的陰暗面。饒毅一直敢于正視學術腐敗,多次指出選拔使用不當等弊端。此舉令人欽佩,也顯示學術......
大蒜、韭菜、洋蔥、蒲公英綠葉和耶路撒冷菊芋是最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助于促進腸道健康。益生元是一種纖維,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而益生菌有助于維持胃腸道中微生物群落的健康,這與免疫系統健康,甚至某些疾病防預......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2023年5月29日是第19個“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更是營養吸收最重要、最關鍵的器官,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中有99%從腸道吸收,關愛腸道,健康“腸”壽。我們的腸道里,生存著數以萬......
“不用找醫生,這款益生菌就能搞定”“女生怎么選對私密益生菌?吃1年得出的經驗”“終于可以痛快呼吸了!重磅推薦這款舒鼻益生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宣稱各類功效的益生菌產品漸漸成為消......
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一個能夠治療和避免石珊瑚組織損失病(SCTLD)的有效細菌益生菌。自2014年以來,這種神秘的疾病已經對佛羅里達州的珊瑚礁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并迅速滲透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