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嗎?在干旱半干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志。
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為新疆在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于制定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以遏制全球變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土壤是一個巨大的有機碳庫,其中27%的土壤有機碳儲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些區域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有機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造林或增加植被覆蓋,可以改變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大量過往發表文獻中的相關數據,同時基于MetaWin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顯示,干旱半干旱地區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顯著提升。造林前土地利用類型是影響土壤碳、氮動態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造林樹種也會對碳、氮動態造成影響,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最大,且效果要顯著優于栽植常綠闊葉樹種。相比之下,不同造林后時間長度下的土壤碳、氮動態并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造林在短期內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
李蘭海介紹,經過對比分析,在荒地上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具有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今后科研人員將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驗證。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組織召開“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能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廣州舉行。據悉,廣東省經濟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探索科學......
不同優勢植物功能群濕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凈交換對增溫的響應。中科院大氣所供圖全球增溫對濕地的溫室氣體“匯”(簡稱碳匯)功能有沒有影響?有何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
2023年3月18日,《CellStem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躍軍研究組題為《人神經分化過程中跨時間......
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引進更多京津高端人才服務河北,加深京冀科技合作,2月24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和定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定州市科學技術局共......
3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發布一則突發消息,著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將中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關系,撤出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領導工作。2004年,在中法領導人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巴斯德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駱軍委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樹深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加強半導體基礎能力建設點亮半導體自立自強發展的“燈塔”》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討論。該文章就中美科技戰中的“......
光明日報蘇州2月19日電(記者蘇雁)2月18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順利通過總驗收。據悉,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李博強、田世平等制備了一種高效、穩定、易回收、可重復使用、安全性高的棒曲霉素脫除酶制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真菌毒素是真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物,是食品行業中廣泛存在......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事件歸因為何?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尹寶樹團隊在該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學領域Top期刊《美國氣象學會公報》上。 據介紹,&nb......
2月11日至12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2023年度工作會議。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作工作報告并作總結講話。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分階段主持會議。中科院全體院領導,部分院老......